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成人高考 > 成考本科资料 > 生态学 > 文章详情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第六章应用生态学复习资料及同步练习第一节

2018-08-22 12:01:15
来源:湖南自考生网

以下成考专升本生态学第六章应用生态学复习资料及同步练习第一节由湖南自考生网www.zikaosw.com收集、提供。更多复习资料及同步练习,可在我办网站成人高考”栏目中查看。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

复习内容

第一节全球生态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在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只要其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就会有热辐射而散失热量。同时,不同温度的物体辐射波长是不同的,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辐射的最强波段为可见光部分,地球表面温度为288K,辐射最强波段为红外部分。一般将前者称为太阳波辐射或短波辐射,后者称为红外辐射或长波辐射。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中去。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去的热量也随之增多。最终,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

大气由许多气体组成,其中,氮、氧占了总体积的99%,但主要影响温室效应的却是众多的微量气体,这些气体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生的长波辐射,因此,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这些气体就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氮等。

引起气温变化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自然因子包括太阳活动、陆地形态变化(如火山爆发)、地表反照率变化(如冰雪层、沙漠地、植被覆盖区和水面地表等反照率有明显差异)等;

人为因子指人类社会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由于工业化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浓度的变化等。气候变化本身又可分为长期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变化。自然因子在短期内的变化是不显著的,而人为因子如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会对短期气候尤其是区域性气候变化带来较显著的影响。

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室温和二氧化碳之问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二氧化碳的贡献率仍然很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l0~25cm。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μg/g,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气候变暖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也是无法挽回的,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能量供求方面,多数能量需求都在温带地区的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大部分能量都用于取暖和降温,所以,气温的变化影响着能量的需求。能量需求最大的地区一般是在年均2~18℃之间的等温线上,取暖的最大用量在年均l0%的等温线附近。由于大气层环流能大量改变气候,使各地的降雨量、温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气候变暖的两个最严重的后果是北冰洋飘浮海冰和南极西部冰山的融化。前一结果会大大提高海面温度并使主要气候带北移200km以上,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洼地区受到淹没。预计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将变暖4℃左右,在过去的l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l0~25cm,据预测,今后的l00年间海平面将继续升高大约50cm。

第三,世界生物群落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尤其是温度和降雨。如果二氧化碳导致气候持续几十年变暖,一种生物群落会通过改变顶级结构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并影响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化。如果气候显著变化会持续l00年以上,就会演替成一种新的生物群落。气候的长期变化会对热带和北极冻土产生极大影响,在半干旱地区,树木对降雨量减少很敏感。在潮湿的森林里,树木易遭虫害,虫害的侵袭会受温度和降雨的影响。

第四,由于沿岸和表层水温升高,造成海洋上升流减少,相应产生表层水体营养不足,可能造成秘鲁、加利福尼亚(美国)、纳米比亚、索马里、毛里塔尼亚沿海捕鱼量的急剧下降。

第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如,血吸虫病、杆状痢疾、钩虫、霍乱,以及热带慢性皮肤传染病——雅司病。当然,由于自然病史复杂,疾病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诸如水质、饮食条件、食物卫生、废物处理及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影响。

第六,气候变暖将大大影响食物生产的分布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为气候变暖会影响多雨地区农业温度与降雨量的相互作用,引起灌溉水利的变化,使北纬地区生长季节延长,加剧虫害对森林和农作物的侵袭等。

2.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也和环境问题一样,和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属于重大的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全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而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趋尖锐,如不正确处理势必影响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资源问题受到全世界范围的严重关注。

(1)能源问题

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像太阳能、风力、水力、蒸气、化石燃料及核能、潮汐能等等均可称为能源。以便于利用的形式提供数量充足而价格合理的能源,是近代工业社会必要的基本条件,可以说每人平均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准。

但必须认识到,人们消耗大量能源的结果,不仅使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还引起了地球上化石能源供给能维持多久的问题。何况在将来,能源的消耗肯定会更多,能源供应问题必定会愈加追切,而成为人类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代世界的能源危机,实质是指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危机。随着世界人口的暴涨和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性也更强。现代人每年消耗的自然资源是祖先的九倍。而且,现代人一年中的消费,要比其祖先在一百万年中的消费还多。人类目前消费的能源中95%是化石燃料。而且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近年来,人们意识到化石燃料的蕴藏量是有限的,而由于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却随之猛增。这样,一方面导致现用能源在短期内可能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又使大气污染急剧加重,并带来了酸雨、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目前全世界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至少还可维持人类二三百年的需要,但如果铀-238中的核能利用技术得到解决,则现在能源可供全世界消耗二三万年;而所谓能源危机的悲观前景也就消失了。

但是,可供人类消耗的能源,包括太阳能在内,实际上都是受到当时当地许多具体条件的制约,是不易做到随意供应的。因此,有必要慎重考虑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质能转换时,尽量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速度;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促进其循环再生;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危害,以达到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2)水资源问题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反复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水利部门调查,我国有测试数据的874条河流中,有l41条河流,近2万千米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全国27条主河流中有15条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据统计,全画鱼虾绝迹的河长达2400km,湖泊数量在30年间减少了543个,并且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每年由于水生态环境系统破坏,造成淡水鱼损失达8万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排入江河湖泊的污染物将进一步增加,这会降低水资源的利用,加重水资源短缺,因此,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生物资源问题

生物资源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再生的性质,能够根据自身的遗传特点不断繁殖后代,以更新种群、延续种族。但是任何生物的繁殖必须满足其必要的条件,人们要永续利用生物资源,必须保护生物及其再生条件,如果采取掠夺式的过度索取,资源将会受到破坏,甚至难以恢复。

因此,要利用必须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合理的利用。

可以说人类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另外,生物资源还提供多种工业原料,药用生物资源与人类卫生保健事业有密切的关系。

生物资源除直接和人类生活以及生产建设有关以外,在保持生存环境的稳定,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在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改善陆地的气候条件上起着重大而不可取代的作用。具体地说,森林的生态效益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等。毫不夸张地说,森林的生态效益(或称环保价值)大大超过它的直接产品的价值。

据统计,日本有森林3.75亿亩,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68%。在一年内贮存水量为2300亿吨,防止土壤流失量57亿立方米,林内栖息鸟类有8100万只,森林提供氧气5200万吨。按规定单价计算,其总价值相当于日本l972年全国的经费预算。芬兰森林环保价值为53亿马克,而木材价值不及其l/3。美国的某些地区森林的环保价值为其木材及林副产品价值的3倍。

由于多种原因,世界各地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生物物种明显减少,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由国际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组织编写出版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明确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复合体系,它们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总汇,是未来农业,医学和工业发展生命资源基础。有鉴于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履行国际公约,推动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生态资源问题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面积为13370×104hm2,覆盖率为13.92%,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在这多种类型的森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据统计,我国有6347种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l244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这些动物中,许多为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如全世界有雉类276种,我国就有56种,占20%,其中19种为我国所特有。其他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羊、毛冠鹿等动物也为我国所特有。但是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也正在受到

各种威胁,这主要是由于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以及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酸雨危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同时,栖息地碎裂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生存。

据中国林业部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86—1988年联合调查,大熊猫栖息地不断缩小,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大熊猫分布区由45个县减少到34个县,栖息地面积减少了1.1×104km2,且变成不连续分布。栖息地分离、破碎,将大熊猫种群分离切割成24个亚群体,造成大熊猫近亲繁殖,致使遗传狭窄,种群面临直接威胁。显然,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药材和经济作物的过度采集也是森林多样性受威胁的重要原因。

②草原的利用

我国草原面积约3.2×108hm2,约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在各类土地资源中占首位。根据地貌、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区域差异,我国草原的基本生态类型可划分为:草甸草原类、干旱草原类、山地草丛类、荒漠草原类、疏林草原类、灌丛草原类、沼泽草甸类等。各种天然草地类型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动植物区系。我国草原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已经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包括森林植被的破坏、干旱草原过渡地带的盲目开荒、草原的超载放牧等。由此导致草原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和沙化。处于农牧交错区的生态脆弱带,问题尤其突出。

③湿地动物的保护

我国湿地动物种类极为丰富,湿地生物中包括许多濒危、珍贵和稀有、特有物种。如胭脂鱼、丹顶鹤、赤颈鹤、扬子鳄等都属珍稀濒危种。湿地高等植物中高度濒危种类约100种,如水松,现只零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

红树是一种特殊的沿海湿地植物,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破坏,现存不足2×104hm2。湿地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湿地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于一体。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和淤积,面积日益缩小,物种减少,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土地资源问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一般说来,似乎广阔的自然界蕴藏着无究无尽的自然资源,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其实并非如此。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随意滥用,必然会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危机。

目前世界上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丧失是很严重的,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大的是可耕土地。全世界适于农业生产用的耕地约占陆地面积的l/10,而且各个国家、地区间分配极不成比例。例如,丹麦的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英国占30%,美国占20%,中国占10.4%,前苏联占l0%,有些国家只有5%~6%。沙漠化、风蚀和水的冲涮是丧失耕作和破坏农田的主要原因。

据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计,世界上由于沙漠化而损失农田每年约有7500~10500万亩。至于风和水的侵蚀而受到破坏的土地,据称在过去100年内达到了总耕地面积的27%左右。工业城市的发展和地下资源的开采等也是造成土地面积缩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对这几个问题分别进行论述。

①沙漠化的侵吞

地球陆地上约有1/3是干旱的荒漠地区,其中以沙漠为主。这种地区雨量稀少而多风,土壤沙质,缺少有机物质而盐分含量高,因此大多数未被利用。其边缘地带如果开发得不适当,最容易引起沙漠化。据报道,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扩展的速度达每年30~50千米,南部流沙前沿的总长达3500千米以上,周围国家的牧场和耕地的损失小者每年30~50万亩,大者每年150多万亩,我国造成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滥伐、滥牧、滥垦造成的。而由水资源过度开采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目前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全球因沙漠化失去的土地,每年都高达600万公顷。我国每年有15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沙漠化。

②土壤侵蚀

我国受土壤侵蚀危害的耕地面积分布很广,大于8度以上坡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5%。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4540.6×104hm2,每年侵蚀土壤量约为33×108t,相当于全www.z ikaosw.com国耕地地表有l cm厚的土层被剥去。在土壤被大量侵蚀的同时,水分得不到涵养,生态条件不断恶化。我国每年土壤养分流失的数量大约相当于同期化肥的生产量,养分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还使农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河道淤塞,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建筑物被毁,引发多种生态环境灾害。

③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盐渍化(碱化)耕地面积总的变化趋势是逐年增加,已从1976年的706万hm2增加到了1992年763 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

④土壤贫瘠化

耕地土壤贫瘠化是指耕地在利用过程中,投入到耕地中的养分物质数量不足以弥补同期由于作物收获、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的从耕地中移走的养分物质数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现象。

⑤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土壤资源遭受破坏的一个原因。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向土壤系统排放,当排入土壤系统的“三废”物质数量,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和变化,即发生土壤污染。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受污染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或以植物的果实、根、茎和叶给动物提供食物的途径,向环境输出污染物,又使大气、水体和生物进一步受到污染。由于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和生产的手段,所以土壤污染是与其特殊的地位和功能相联系的。土壤受污染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施用化肥和农药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

第二,垃圾、废渣、污水都以土壤作为处理场处;

第三,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大气、水体的迁移转化而进入土壤。

例如大气中S02、重金属可以经“干降”和“湿降”而进入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重金属污染。

土壤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质、氮、磷化肥、重金属、放射性元素以及有害的微生物等。

3.环境污染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的生活、生产和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环境分不开,和生物界密切相关。

良好的环境条件,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身体的健康;反之,环境恶化,必将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多年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

环境污染是指人为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原来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恶化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环境。污染物质又沿着食物链转移、富集而后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世界性的污染是从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开始的,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到20世界初期,在局部地区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如英国伦敦发生多起的烟雾事件,后来又发生在美国的黑风暴,直到日本的水俣病,公害事件相继出现,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50年代以后,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发展到了高潮阶段,水体、大气、土壤污染加剧,城市噪音也很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得不回过头来治理工业污染和恢复自然环境。大约经过十多年时间,许多地方的城市工业污染才得到了基本控制,但自然环境的恢复却是长期的。

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突出表现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地面沉降等方面,造成生态失调,生物生产量急剧下降。

这两类环境问题常常是相互影响,形成复合效应,造成更大的危害。一般说来,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一个国家而言,城镇工业区以前者为主,而农村山区以后者为多。环境污染问题固然应该抓紧治理,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是影响深远,恢复缓慢,不可等闲视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存在着这两类环境问题,而且都相当严重。以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过程作为借鉴,应该有充分的预见性,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出现环境危机和付出高昂的代价。

为此必须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在经济建设中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地改造自然环境。实践证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更好地创造物质财富,提供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生产的发展又提高改善环境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应该执行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战略方针。中央把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

4.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人口数量的急增。由于科学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均寿命延长。据估计,l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地球上只有2.5亿人,到l650年增加了l倍,约5亿人。l850年为10亿人,1930年约为20亿人,人口增长的速率加快,即加倍的时间缩短,从1930年到1975年,人口从20亿发展到40亿,只经过45年的时间。

第一个10亿花了几千年时间;

第二个10亿,从1850的10亿到l930年的20亿,花了80年;

第三个10亿,从1930的20亿到l960年的30亿,花了30年;

第四个l0亿,从1960的30亿到l975年的40亿,花了l5年;

第五个10亿,从1975的40亿到l988年的50亿,花了l3年;

第六个10亿,从1988的50亿到l998年的60亿,花了l0年。

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并继续增长,直到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联合国及世界银行对此稳定值作了预测,到2100年,预测人口低值为72亿,高值为149亿。

(2)数量增长不平衡。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个别国家的人口呈负增长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出现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而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而出现人口素质低等问题,包括体质、智力、素质、觉悟等。

(3)人口老龄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口寿命在延长。1970—1975年世界平均期望寿命男50岁,女57岁,l980—1985年男为58岁,女为60岁。美国l970—1975年平均期望寿命男为68岁,女为75岁,1980—1985年男为70岁,女为78岁,l991年男为72岁,女为78.9岁。“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年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为“老年型人口国家”。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较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4)性别比例失调。我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不仅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稍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以女性为l00,女性对男性的比例)分别为:l07.6(1953年),105.5(1964年),106.3(1982年),106.6(1990年),106.7(2000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呈上升趋势。男女婴儿比已达到114:100。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可达120:100。

(5)人口城市化。伴随人口增加的过程,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密的问题。在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l20年之后的l920年才增加到14%O近30年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从1950年的6.98亿人增加到1980年的l8.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42.2%。而世界城市面积仅占陆地总面积的0.3%,在这有限的面积中,却集中了40%以上的人口。目前,地球上60亿人口中,有30亿集中在城市,占人口总数的50%。

工业革命以来,达到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l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一座,1850年有3座,l900年有16座,1950年增加到ll5座,l980年达到234座,现已增加到470座。目前,全世界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有60座,超过l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25座。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 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 739万人,占63.91%。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6) 人口健康状况下降。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资源的开发,许多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因素,包括各种污染物的作用,噪音、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人口的拥挤、食品的匮乏和生活水平www.zika osw.com引起的食物摄取单一,以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等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类健康。

这些因素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局部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及生活环境恶化等,一方面不断恶化的环境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优厚的生活条件削弱了人类的自然进化,使人类健康遭受严重威胁。

人体退化:所谓人体退化,即由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体出现非正常疾病和有害的生理过程,使人类生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下降的现象。也有人称为“人体退化病”。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人造的舒适环境中,从服装到空调再到风暴预警系统,人类得到保护。而这种保护则使人类进化的环境压力减小了。现代化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削弱,肢体在不断退化。

技术和医学朝着遗传基因的缺陷发展,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废止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一些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此外,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人处在人口稠密的恶化的生活环境中,长期如此,不仅会使人感到喧闹、烦恼,还会导致高度紧张,人体内脏活动受到抑制,出现头晕脑涨、焦虑、压抑和不安、全身肌肉疼痛、口舌干燥、胃肠不佳、血压上升及心率加速等症状。在拥挤的环境中,日常生活活动难免会互相干扰、碰撞、挤压及紧密接触,易使人情绪波动,烦躁易怒。

疾病增加及变化: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地方性传染病,最流行的是寄生虫病、肠胃炎、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和带菌体传播的疾病;当生活标准提高,

环境条件改善时,地方性传染病已得到控制,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以及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就成为主要流行病;

在经济发展的最后阶段,各种衰退性的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病及癌症变成了主要疾病,营养不良成了营养过剩,发病者多由儿童转向老年人。由于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生活环境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健康问题上也有明显差异。目前,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健康情况威胁就是饥饿和慢性营养不良,以及由于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问题带来的消化系统疾病及寄生虫病。发达国家危及健康的疾病主要是心脏病、肺病、精神病、癌症、中风及交通事故等。

更多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湖 南自考生网成人高考”栏目。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