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本科论文 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

2018-05-02 11:30:03
来源:湖南自考网
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


摘要:对产业类别的划分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通常表达了研究者不同的视角。本文试图从竞争程度对战略产业进行划分,并对若干具有竞争性的战略产业及其国有企业的性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战略性产业及其竞争性质

1.概念及政策含义

一个产业具有战略性,通常是指该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所谓战略性产业,主要是那些能够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能够支持现期经济运行和未来经济增长,能够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方向的产业。需要指出的是,战略产业与支柱产业是一个密切相关但又侧重不同的概念。支柱产业是现阶段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战略产业则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将来继续起国民经济支柱作用的产业,即部分现阶段的支柱产业;另一部分是可能成为未来阶段的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的产业。

所谓一个产业具有竞争性,是指产业运行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原则是决定产业内资源配置方式和价格形成的基础性机制,市场机制引导着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研究产业的竞争性质,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过渡的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主要产业(特别是战略性产业)都是处于严格的政府控制之下,多数产业都是非竞争性的,由国家进行垄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产业发展环境与管理体制发生较大变化,即使是战略性产业,由国家进行封闭式垄断经营的模式也无法再简单维持下去,必须引入新的机制。事实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的整个时期,各产业都有一个引进竞争机制,或实现由非竞争性产业向竞争性产业转变,或在垄断产业大量引入竞争因素,以提高产业运行的效率。这个过程随产业不同而有所区别,时间或长或短,进程或快或慢。相比之下,一般性产业较快实现了对内对外产业开放而成为竞争性的,而战略性产业、敏感性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产业的开放步伐相对较慢。但总的来看,近年来原有的战略性产业的产业体系不断分化,战略产业的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方式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国家垄断经营程度减弱,竞争因素不断增加,产业竞争程度不断提高。

2.战略性产业分类

(1)战略性垄断产业。主要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产业(如部分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和某些重加工工业(如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核工业等)。由于工业化过程对重要能源、原材料所形成的特殊依赖,煤炭、电力、石油等重要能源,以及钢铁、化工等重要原材料,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起着奠基作用。且这些部门投资大、回收时间长,民间资本短期内很难见效。因此,在20世纪的前中期,许多国家对这些产业都采取国家投资建设,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实行较严格的政府管制。至今这些产业中的相当部分仍然由国家垄断经营。

(2)战略性竞争产业。随着国际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和工业化在许多国家的逐步实现,政府管制政策的逐渐放松,民间资本大量进入战略性垄断产业领域,国有资本的垄断范围和垄断强度逐步缩小,而产业的竞争因素逐步增加,逐步演变为竞争性产业。如重加工工业中的某些领域,钢铁、化工、汽车、电子等工业部门,越来越成为竞争性领域,甚至成为充分竞争的领域。从世界范围看,这些产业已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特别是20世纪后20年,国际竞争在这类产业已成为常态。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20世纪后期被作为战略性产业选择的主要对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预示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焦点所在,也预示着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前瞻性产业。从现实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然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新战略重点。

3.产业竞争性质的变化

研究战略性竞争产业,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经济发展战略,战略产业也可能很不相同。日本和韩国的战后经济发展,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具有很多为人称道的经验。日本政府选择的战略工业分三类:第一类是新兴工业,如化纤、石化、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第二类是成长性工业,如钢铁、汽车、机械等;第三类是出口工业,如造船业。韩国则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战略产业。工业化初期把适宜于优先发展轻工业产品出口作为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又把重心移向重化工业,把造船、汽车、机械、电子仪器、化工确定为战略产业。80年代,附加值更高、竞争能力更强的技术密集产业逐步替代了资本和劳动密集产品,主要以出口电子电器、精密仪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随着战略产业的逐步转移,重点产业的逐步升级,韩国的工业化过程也随之完成。二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一种产业的垄断或竞争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如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很大一部分原材料、能源等基础工业进行了国有化。据世界银行1987年的调查报告,在所调查的10个国家中有9个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国有化,在13个国家中的12个国家将基础化学工业实行了国有化。这是因为,在战后工业恢复时期,这些重化工产业自然成为国家的重点产业,由国家投资建设不仅能促进这些产业自身的迅速发展,带动其他部门发展,而且这些产业一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而也就更具有垄断经营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不断转换,原有的一些重点产业不再成为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部门,而失去了战略产业的地位和垄断经营的必要。因此,一些垄断性产业又更多具有竞争性,甚至完全成为竞争性产业。

二、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

不同国家及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国有企业的背景和动机各不相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可能出于很不相同的原因,具有很不相同的角色定位,发挥很不相同的作用。其中,经济发展的战略安排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由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60年代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国有化、直接投资、国家持股参与等方式,积极发展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在许多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如在汽车、电子和计算机、飞机、钢铁工业等领域,国有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钢铁工业中国有企业占75%,而在同期汽车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英国、法国为50%,西德和意大利为25%。发展中国家更因其特殊的发展条件,选择了通过国有企业来发展战略产业的道路。如战后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发展过程时几乎都是在民族资本薄弱的情况下,完成尽快建立独立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战略任务的。特别是有关国民经济基础部门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反映国家工业化水平、决定工业化进程的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只能由国家来承担。国家必须尽快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上,进行大规模投资,并进行经营。

中国的战略产业选择也表现出很强的历史限定性和阶段性。“一五”时期,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国家开展了以156项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如煤、铁、钢、电、石油、化肥等)的生产能力有了巨大增长,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高级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制造业等,也随之建立。在当时情况下,这些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只能选择政府投资、垄断经营的方式进行。经过50年发展,中国战略产业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产业运行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少数产业(如石油天然气)仍保持某种垄断性质,仍保持国家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外,多数产业都成为竞争性产业,如钢铁、汽车、化工、电子、船舶等产业,则实施广泛的产业开放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形成国有企业与社会企业平等竞争的发展方式。

根据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产业的竞争程度可在某种程度上由国有企业在全国的比重来反映。产业竞争程度越高,其国有企业在产业中的比重越低,而竞争程度越低,则国有企业的比重越高。如石油天然气一般被视为战略性资源,属于战略性垄断产业,其开放程度最低,至今仍是国家垄断经营,而钢铁、汽车、化工、电子、船舶等产业,本身具有竞争因素,产业开放的步伐更大些,国有企业的比重就相对较低。到“八五”末期,中国工业已在总体上由计划体制转入竞争性框架运行。1996年,国有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下降到43.5%。但在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竞争程度要低于全部工业。如在钢铁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仍占70.83%,在化工、交通运输设备中国有工业约占50%左右。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占全国工业总资产的比重为58.61%,而钢铁工业的国有资产的比重高达81.4%,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国有资产比重均在60%以上。

在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电子工业与其他几个产业不同,其竞争程度最高,甚至高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22.96%,而国有企业的资产也只占35.91%(见表1)。

表11996年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比重单位;%



三、产业特性的简单考察

1、规模经济性

战略性产业所具有规模经济要求,与资本密集度直接相关。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公有制企业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要比私人企业部门高得多。在巴西和印度,工业好像几乎就是按资本的密集程度而分为私人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一些公有制企业的建立正是因为某些行业(如钢铁、石油等)所需的巨额资本是私营部门所无力承担的。世界银行的研究还表明,公有制工业企业在行业中的份额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在有各种各样的与经济发展阶段无关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在决定公有制部门规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另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公有制所占的份额,可以主要由一些行业的战略地位或规模经济性等因素来解释。

观察发现,中国战略性竞争产业的规模经济要求非常明显。一方面,所涉及的化工、钢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等4个战略性竞争产业总计的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平均产值和平均资产)高出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水平的五倍以上。1996年,全国工业企业平均产值和平均资产分别为0.12亿元和0.18亿元,而4个战略性竞争产业的企业平均产值和平均资产分别为0.24亿元和0.35亿元。其中,规模水平最高的钢铁工业企业的这两项指标为一般工业企业的4倍以上,其次电子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也达到一般企业的3倍左右。另一方面,在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国有企业的规模水平又明显高于相应产业的全国企业平均规模水平,其平均规模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国有企业的平均产值和平均资产分别为0.59亿元和1.14亿元(见表2)。其中,差别最大的是钢铁工业,全国钢铁企业平均资产1.08亿元,而国有钢铁企业的平均资产达到5.66亿元;差别较小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全国企业的平均资产为046亿元,国有企业为0.83亿元,两者的平均产值则较为接近。这表明国有企业更多居于产业的核心地位。



2.盈利性

战略性竞争产业因为代表未来的产业方向,面对需求增长极的市场,成为收益率极高的行业。这是战略性竞争产业盈利的基础。例如,分析1996年国有工业企业的盈利结构可以发现,在统计分类的39个工业部门中,国有企业体上能够获利的只有17个行业,其余22个均为国有企业总体上亏损的行业。而在国有企业总体盈利的产业中,真正有一定利润规模的也只有10个行业。在这10个盈利的产业中,多数盈利产业是垄断性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以及蒸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而在制造业领域中能够获利的正是战略性竞争产业,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获取利润的真正基础。据统计,在1996年全国国有企业盈利的412.64亿元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获利润37.92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获利润47.95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获利润8.42亿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获利润17.01亿元。而制造业的其他领域,或亏损或处于微利边缘(见表3)。




3.增长状况

产业的成长性对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年的改革过程中,工业发展的最突出变化之一,是国有工业增长速度远低于非国有工业的增长,因此,在统计上也就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1990~1998年,全国工业年均增长17.46%,而国有工业年均增长率只有13.09%。战略性竞争产业领域各产业的增长情形并不同。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一直被强化的支柱产业钢铁、化工等,由于产业成熟以及供给过剩,出现了持续多年的低增长势头,20世纪90年代的年增长率低于全国工业增长速度约2~3个百分点。而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工业,具有更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43%。据报导,“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可能保持在40%左右。另外,代表新一轮消费增长趋势的交通运输需求,已迅速拉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高速增长。1990~1998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较高水平(24.84%),超出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7个百分点(见表4)。



4.所有制结构

中国工业不平衡增长的结果之一,是国有工业比重的大幅度降低。到199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国有企业比重已降低到43%,而到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28.24%。但统计显示,在战略性资源以及重点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仍比较高。按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工业所有制的基本构成上,重工业内的国有企业远远大于轻工业,1996年,重工业国有企业比重52.62%,而轻工业只有31.41%(见表5)。



石油天然气历来被作为战略性资源,属于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1996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中国有企业比重高达91.21%,非国有企业只占8.79%。而在这很小的非国有企业中,基本都是外商投资企业,占8.41%。同样,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国有企业也占84.86%,非国有企业只占15.14%。这反映了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工业仍对国内民间资本实行限制进入的政策效果。其他几个战略性产业,由于竞争程度不同,国有企业的比重相差很大。如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业)的国有企业比重为70.83%,化工为51.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49.56%。电子工业在战略性产业中是比较特殊的。由于改革的力度比较大,除了少数重要领域(如集成电路)外,国家对电子工业的许多领域的控制力度已大大减弱,许多领域已成为竞争性领域,甚至是充分竞争的领域,如消费电子领域。因此,在电子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1996年已经下降到22.96%,非国有企业占77.04%(见表6)。



四、现阶段战略性竞争产业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特殊使命之一,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早期,在企业及其民间投资力量比较弱小情况下,国家仍是最有实力的投资者。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在一个民间资本缺乏的经济中,等待民间资本形成,或完全把商业投资机会出让给外国资本,是不可行的。战略性竞争产业体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性力量。通过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竞争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基础,满足国家发展目标的要求,如占领产业制高点,提高战略产业(特别是瓶颈产业)供给能力,改变本国产业的国际地位等,是后起国家常用的发展战略。在当代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产业竞争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性质的情况下,这种战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国家投资仍是战略性竞争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另外,通过发展战略性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在提高就业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宏观目标的实现上,仍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竞争力

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国家通过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重大投资、市场销售以及重大技术进步等,影响甚至控制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一般经济活动中,一种经济力量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和竞争能力,主要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本规模,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资源的可控性。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三者都可以通过国家计划力量来实现。但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在许多领域民间资本正在迅速成长,而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正在让位于分散的社会创新,许多资源开发产业(包括许多战略性资源开发)也实行产业开放政策。这种情况在竞争性领域尤为突出。从现象上看,国有资本在竞争性产业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国家对产业运行的直接控制强度和影响力相对减弱。这或许是市场经济本来的结果。但对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现实经济运行来说,又可能意味着新的问题。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国家在放弃了传统计划体制以后,如何实现对经济运行的控制,确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正由于此,近年来才引起了人们对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关注。通过国家在战略性领域的重大投资活动,控制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直接控制和影响其他经济活动,在相当长时期内,可能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3.进入或控制最有增长潜力和盈利前景的产业,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与那种以社会目标为主的国有企业不同,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具有明确的经济目标导向。由于战略性竞争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性明显,产业进入的经济壁垒强,产业盈利强,技术素质高等特征,且战略性产业代表未来的产业方向,是收益率较高的行业。因此,通过国有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生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利益目标,是发展中国家政府投资战略性竞争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同时,国家通过参与战略性竞争产业的活动,掌握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而进入或控制最有增长潜力和最有盈利前景的产业,也是经济过渡时期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但必须注意,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在战略性竞争领域追求盈利目标时,不能忽视自己负有的促进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宏观任务,必须着力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提高全社会范围的资源配置效率。

4.培育产业竞争力量,提高市场竞争强度

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最大问题是竞争强度不足,以及竞争秩序不规范。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奋战略性产业内除国有企业外,其他经济主体还不足以成为国有企业的替代者。在有影响的竞争主体或产业替代力量尚未形成之前,国有经济从各主要产业完全退出,并木利于市场的稳定和产业发展。因此,在竞争性领域保持一定的国有经济力量,对于培育竞争环境,保持产业的适当竞争强度,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5.保持产业技术的先导性

由于战略性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国家产业的整体素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国家通过加快战略性产业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保持战略性产业技术在各类产业中处于先导地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促使战略性产业的技术尽可能产生技术外溢,将会极大提高国家产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据前所述,由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仍然保持相当大的比重,国家作为投资者通过国有企业进行重大技术投资,直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为了保证投资效率,还需要有效的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

五、补充结论

(1)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一个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其竞争性质将会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某些传统战略性产业可能逐渐失去其战略性地位,而一些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战略产业。在传统的战略性产业领域,相当一部分垄断性产业将逐渐向竞争性产业转变,其中又有许多领域最终转变为一般竞争性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资本相对比重将下降,一些国家独资或控股企业逐步向国有参股企业转变,甚至完全转为民营企业。

(2)现阶段中国的战略性竞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过渡经济的历史限定性。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也不是市场经济的,而是两因素的混合物。目前,中国大多数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比重都很大,这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合理性。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在战略性竞争产业中发展更多的非国有企业,相应降低国有企业的比重,这一点对保持中国战略性产业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作者:胥和平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5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