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教材大纲 > 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2018-03-18 16:43:18
来源:湖南自考网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纲 课 程 考 试 大 纲
认知心理
(课程代码:00471 )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编
2016 年 年 12  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认知心理 课程代码:00471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认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认
知心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专业为培养和检验考生的认知心理的基本理论
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认知心理是人的复杂心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主要研究注意、感觉、知觉、记
忆、表象、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概念、言语等诸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的
特点和规律性。其内容有明显的辨证性、反映性、能动性、层次性、整体性、综
合性和应用性特点。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深刻地、准确地掌握认知心理的基本
概念和由这些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使日常概念上升到科学概念水平;学习和掌
握支配认知心理活动的规律,能较好地对认知心理活动进行预测和控制;培养和
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认知心理问题的能力,也要重视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和认知
心理在实践中的意义,以便毕业后自觉地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认知心理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应用心理学
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相关课程是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
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这五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知心
理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范围、任务和发展;初步了解认知心理
的研究状况;认清人的认知心理实质;联系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实践,说明认
知心理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认知心理概述(一般)
(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认知心理的范围,认知的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认知心理过程与信息加工理
论。认知心理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认知心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 页(共 33 页)
(二)认知心理的实质
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脑是心理器官,人的认知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
能动的反映。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过程的依赖性,对认知活动的推动作用。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
心理的意识和无意识之争。人的意识和行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同样重要。认
知心理的某些成分可能没被意识到,在必要时也可以进入意识。
(五)个体认知发展
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认知阶段的划分,让.皮阿杰的儿童认知
发展理论。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次重点)
(一)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认知心理的产生和心脏无关。睡眠、麻醉、脑受损伤和近代脑科学的进展,
都证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脑的结构
神经系统,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和中枢神经系统
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三)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和抑制。兴奋和抑制的扩散、集中与相互诱导规律。
(四)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和反射弧。分析器。反馈对反射活动的制约和调整。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现象。第一信号系
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的协调活动。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五)合理地使用大脑
经常用脑可以增强脑的灵敏度,大脑疲劳会使认知能力降低,过度疲劳可以
引起神经症。保证脑神经正常的新陈代谢,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
第三节 认知心理研充的进的展(重点)
(一)哲学思辩阶段
柏拉图的“理念”观。亚里斯多德关于认知的思想。
十七八世纪欧洲对认知的讨论。唯理论、经验论、联想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从思辨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
冯德的元素分析;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曲勒佩思维的实验研究。
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研究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任务
(二)认知心理是脑的机能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 页(共 33 页)
(三)客观现实是认知心理的源泉
(四)认知心理的能动性
(五)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制约性
(六)认知心理的意识性
(七)心理和行为
(八)个体心理的发展
(九)心理是脑的机能
(十)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
四、考核要求
(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任务
1.识记:(1)认知心理的范围;(2)认知心理的层次。
2.领会:(1)认知心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二)认知心理的实质
1.识记:(1)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2)脑是心理的器官。
2.领会:认知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
1.识记:(1)个性倾向性包含的范围;(2)个性倾向性的特点
2.领会:个性倾向性对认知活动的推动作用。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
1.识记:(1)心理的意识性:(2)行为。
2.领会:心理、意识和行为的关系。
(五)个体认知发展
1.识记:(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2)认知阶段的划分:
(3)让·皮阿杰对儿童认知阶段的划分。
2.领会:认知的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3.应用:根据年龄特点培养认知能力。
(六)心理是脑的机能
1.识记:(1)神经系统;(2)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是神经系统
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
信号系统。
2.领会:(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关系;(2)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
也是心理现象;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及意义。
3.应用:合理使用大脑。
(七)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
1.识记:(1)认知心理的思辨研究;(2)认知心理的实验室研究。
2.领会: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研究的影响。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3 页(共 33 页)
第二章 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注意的实质、特点和功能,区分不随意注意、随意注
意及随意后注意的各自特点,重点掌握引起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原因及注意
的各种品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和集中的不可分性。
(二)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意识状态,它保证人能及时地集中心理活动,清晰而正确地反映
外界事物。注意总是伴有外部表现,注意的外部表现和内心状态并不总是相对应
的。
(三)注意的选择功能及其理论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四)注意的生理基础
定向反射,定向反射与注意。大脑皮层活动与注意,优势兴奋中心说,额叶
策划说。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重点)
(一)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
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有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
新异性等;②人的自身状态有知识经验、需要、兴趣、期待、健康状态等。
(二)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加以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随
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注意的高级发展形式。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依赖
于人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兴趣、对活动的组织与干扰做斗争的状态。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又
不需要意志努力,它对完成长期持续任务特别重要。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次重点)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一个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短暂时间内把握对象的数量。注
意的广度可以用信息量来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有:知觉对象的特点;采用
的方法;活动的任务;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依据任务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之上
的程度。注意起伏现象。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明确活动的任务;活动的多样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4 页(共 33 页)
性;主体的身心状态。
(三)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客体的高度专注,而同时离开其他一切事
物。排除各种干扰,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注意紧张性。
(四)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活动上。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
活动的熟练程度;建立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几种活动的性质。动作技
能容易分配,智力活动之间分配注意较难。
(五)注意的转移
主体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
移和注意的分散(分心)不同。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先前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新注意对象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的程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注意的特点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基础
(四)注意的种类
(五)注意的品质
四、考核要求
(一)注意的特点
1.识记:(1)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外部表现。
2.领会:(1)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的关系;(2)掌握注意外部表
现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3.应用:分析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二)注意的功能
1.识记:记忆选择性功能的含义。
2.领会:(1)过滤器理论;(2)衰减器理论;(3)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三)注意的生理基础
1.识记:(1)定向反射;(2)定向反射的意义;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
活动;大脑皮层的额叶作用。
2.领会:(1)定向反射与注意;(2)大脑皮层活动与注意。
(四)注意的种类
1.识记:(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4)引
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5)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2.领会:(1)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的关系;(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
应用。
(五)注意的品质
1.识记:(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起伏现象(注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5 页(共 33 页)
意的动摇);(4)注意的紧张性;(5)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转移;(7)
注意分散(分心))
2.领会:(1)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3)
注意分配的条件;(4)注意转移的条件;(5)注意品质的个别差异。
3.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分心的缺陷。
第三章 感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感觉的概念,感受性及其变化,视觉现象及规律,听觉
现象及规律,以及皮肤觉、嗅觉、味觉、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现象及规律。
要结合实际弄清感觉规律在实践中德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一般)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我们关于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的生理机构是分析器。分析器分为:外周部分、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分析器并不是对刺激物的消极接受器,它是在刺激物影响下发生反射性变化
的器官。分析器是统一整体,它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就不能产生感觉。分析
器的外部分析器接受外来的刺激。
内部分析器接受有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
(三)感觉的特殊能说
德国生理学家,感官生理学的创始人P·缪勒提出,感觉的性质不依赖刺激物
的性质,而是决定于神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能。缘勒承认感官的专门化,但不了
解感觉器官分化的原因。
(四)感觉的分类
依据刺激物和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
部感觉两大类。
第二节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重点)
(一)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阀限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
系。绝对阈限值的可变性。
(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值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四)布格尔——韦伯——费希纳定律
布格尔——韦伯定律:△I/I=K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6 页(共 33 页)
韦伯——费希纳定律:S=klogl
第三节 视觉(次重点)
(一)视觉刺激物
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围的电磁波。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电磁振荡
的波长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视觉的生理结构包括:折光系统、感受系统、传导系统、中枢系统。
(三)视觉的两重作用和适应
视觉的两重作用:锥状细胞对光强有较低的感受性,棒状细胞对光弱有高度
感受性。视觉的适应:暗适应,光适应。
(四)颜色视觉
颜色的分类。颜色有三种特性。颜色混合。色盲。色觉理论三色理论:四色论。
(五)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
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闪光融合。
(六)对比和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对比。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觉的影响。
(七)视觉敏锐度
视敏锐度在于视觉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视角。影响视敏锐度的因素。
第四节 听觉(次重点)
(一)听觉刺激物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物。纯音。复合音:乐音和噪音。
(二)听觉的生理基础
耳的构造和功能。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听觉学说。
(三)音高、响度和音色
音高决定于物体振动推动周围空气每秒振动的次数。响度与声音的物理强度
相对应,也有赖于音的高低。基音和陪音之间的配合所形成的曲折变化的音波产
生不同的音色。
(四)听觉的适应和掩敲
听觉的适应。听觉的疲劳和听觉的适应有所区别。声音的掩敞现象。影响声
音掩蔽的因素。
第五节 听觉(次重点)
(一)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的概述。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二)味觉和嗅觉
味觉。味觉的分类:酸、咸、苦、甜。嗅觉。气味的混合。
(三)内部感觉
动觉,平衡觉(静觉)。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的联系。
(四)内脏感觉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7 页(共 33 页)
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在一切内部器官的组织内。一般情况下内脏感受器的
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所掩蔽。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的概念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四)视觉刺激物
(五)视觉两重作用与适应
(六)颜色视觉
(七)视觉后像与闪光融合
(八)对比和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九)视觉敏锐度
(十)听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
(十一)皮肤觉
味觉和嗅觉
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的概念及其生理机制
1.识记:(1)感觉;(2)人借助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和躯体的运动和状态;
(3)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领会: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1.识记:(1)分析器的组成部分;(2)内部分析器和外部分析器。
2.领会:(1)分析器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反射性变化的器官:(2)
感官特殊能说。
(三)感受性和感觉阔限
1.识记:(1)感受性;(2)感觉阈限;(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2.领会:韦伯—一费希纳定律
(四)视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
1.识记:(1)视觉的适宜刺激物是一定范围的电磁波;(2)视感受器——
眼睛:(3)视网 膜结构及其作用,(4)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2.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
3.应用:保护眼睛对提高视感受性的重要意义。
(五)视觉的两重作用与适应
1.识记:(1)锥状细胞;(2)棒状细胞;(3)明适应和暗适应。
2.领会:维状细胞和棒状细胞和适应的关系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8 页(共 33 页)
3.应用:适应现象对人的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六)颜色视觉
1.识记:彩色和无彩色;(2)明度(3)色调(4)饱和度;(5)颜色混
合;(6)色盲
2.领会:(1)牛顿颜色混合三条规律;(2)视觉三色学说:(3)四色论。
3.应用:彩色功能及心理影响。
(七)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
1.识记:(1)后像;(2)正后像和负后像;(3)闪光融合。
2.领会:影响闪光融合的条件。
(八)对比和分析器相互作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1.识记:(1)对比;(2)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
2.领会:其他分析器活动对视感受性的影响。
(九)视觉敏锐度
1.识记:(1)视觉敏锐度;(2)视角和视网膜像大小的关系。
2.领会:影响视觉敏锐度的因素。
(十)听觉刺激物及其生理机制
1.识记:(1)听觉适宜刺激物;(2)纯音和复合音;(3)乐音和噪音;
(4)产生听觉的机制。
2.领会:(1)基音和音的配合对音色的影响;(2)乐音对人的心理影响。
3.应用:重视听觉疲劳,保护听力
第四章 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知觉的实质和它的基本特点。掌握什么是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它们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明确知觉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一般)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的概念。感觉和知觉同属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二者是不可
分的。
(二)影响知觉产生的主观因素
知觉对知识经验的依赖性;知觉者的态度、兴趣、能力。
(三)知觉的类别
依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分析器分类;依据知觉所反映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
进行分类。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的含义。知觉对象和背景的转换。从背景选择出对象的条件。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9 页(共 33 页)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过程中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制约关系;知觉中的个别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整体知觉对个别部分的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概念。知识经验对知觉恒常性的作用。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四)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的概念。知觉的理解性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语词也有重要作用。
理解对知觉的作用。
第三节 空间知觉(次重点)
(一)什么是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关系的反映,是凭借某些分析器得来的关于
物体的认识。是在生活历程中与事物不断接触中发展起来的。
(二)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关于物体形状的反映,人根据视觉、触摸觉和运动觉联合活动提
供的信号去知觉物体的大小。知觉形状的恒常性。
(三)大小知觉
网膜视像的大小是知觉大小的重要信息;对象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知觉大小的恒常性。
(四)立体与距离知觉
双眼视差。眼睛的调节和辐转。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光线明暗分布。对象
的重叠。运动视差。
(五)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和参照系。视觉的方向定位。动觉的方向定位。平衡觉的方向定位。
听觉的方向定位
第四节 时间知觉(重点)
(一)什么是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时间关系的知觉。时间知觉的标志。
(二)时间估计
由视觉、听觉、肌肉——运动觉、肌体觉等多种分析器参加来判断。影响时
间知觉误差的因素。
第五节 运动知觉(次重点)
(一)运动知觉的含义
运动知觉是辨别事物的静止和运动、运动速度快慢的知觉。运动知觉是视觉、
动觉、平衡觉联合活动的结果,有时听觉和肤觉也参与活动。
(二)运动知觉的依存条件
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着的物体和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似动。
诱发运动。
第六节 错觉(次重点)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0 页(共 33 页)
(一)错觉及其种类
错觉是指依据感知材料对周围环境做出不真实的解释。几何图形错觉。形重
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二)产生错觉的原因
知觉对象结构变化。生理解剖方面的原因,主观因素。
(三)对错觉的利用
利用错觉现象,增强其长处,补救其缺陷,为生活服务。
第七节 观察(次重点)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在实践领
域中的重要意义
(二)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培养观察技能,培养写作观察记录和写报告的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特性
(三)空间知觉
(四)立体与距离知觉
(五)方位知觉
(六)时间知觉
(七)运动知觉
(八)错觉
(九)观察
四、考核要求
(一)知觉的概念
1.识记:(1)知觉;(2)知觉是以现在感受刺激的信号与过去经验的记
忆相结合而产生。
2.领会:(1)影响知觉产生的因素;(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3)
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
(二)知觉的特性
1.识记:(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2.领会:(1)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条件;(2)知觉中整体和部分关系;
(3)过去经验、语调的指导对知觉理解性的是响。
3.应用:知觉的理解性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空间知觉
1.识记:(1)空间知觉;(2)空间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实现的;(3)形
状知觉;(4)大小知觉。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1 页(共 33 页)
2.领会:(1)大小知觉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2)知觉恒常性知识在实际
中的应用。
3.应用:空间知觉的重要性。
(四)立体与距离知觉
1 识记:(1)双眼视差;(2)眼睛的调节和辐辏;(3)线条透视;(4)
空气透视;(5)光线明暗分布;(6)对象的重叠;(7)运动视差。
2.领会:有机体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提供的信号对立体和距离知觉的影响。
3.应用:立体与距离知觉的重要意义。
(五)方位知觉
1.识记:(1)方位知觉的含义;(2)方位知觉的参照系;(3)视觉的方
向定位;(4)动觉的方向定位;(5)平衡觉的方向定位;(6)听觉的方向定
位。
2.领会:实践活动中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平衡觉相互协同活动影响
空间定向能力。
3.应用:方位知觉的重要性。
(六)时间知觉
1.识记:(1)时间知觉的含义;(2)时间知觉的标志
2.领会:(1)参加判断时间的分析器活动;(2)影响时间知觉误差的因素
3.应用:时间知觉的重要性
(七)运动知觉
1.识记:(1)运动知觉的含意;(2)运动知觉下阈和上阈;(3)似动;
(4)诱发运动。
2.领会:运动知觉的依存条件
3.应用:运动知觉的重要性
(八)错觉
1.识记:(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
2.领会:产生错觉的原因。
3.应用:利用错觉为生活服务
(九)观察
1.识记:(1)观察的含义(2)观察的条件
2.领会:观察的培养。
3.应用:观察在科研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 记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记忆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瞬时、
短时、长时三种记忆各自的特点。掌握记忆的规律,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教育
工作者要学会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力。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2 页(共 33 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记忆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概念。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彼此紧密联系的定量过程。记忆在
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信息储存不超过 2 秒。短时记忆一般是对
材料识记一次,在头脑中保留 15 秒——2 分钟;长时记忆储存一分钟以上,有足
够复习其容量无限制。
(三)记忆生物学研究
记忆的脑皮层定位和非定位研究。记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二节 识记(重点)
(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无意识记的被动性。有意识记。有意识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必要性。意义识记,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材料的性质、形式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识记方法
的影响。
第三节 保持和遗忘(重点)
(一)保持
保持是识和记的中间环节,是记忆的储存。识记的内容在量上和质上都有所
变化。识记是暂时神经联系留下“痕迹”的过程。
(二)遗忘
遗忘的表现。遗忘是由大脑皮层中记忆痕迹的消退或消失造成的。遗忘受识
记材料的意义、性质制约;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防止遗忘
要进行复习,复习的有效方式。
第四节 回忆和再认(重点)
(一)回忆
回忆是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出现的过程。直接回忆和间接
回忆。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追忆。回忆和联想。
(二)再认
再认的特点。再认和再现(回忆)是过去经验恢复的两种形式。再认中的错误。
第五节 记忆的个别差异(次重点)
(一)记忆类型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直观形象记忆、逻辑思维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分析器,在参加记忆中所起的作用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运动觉以及这几种
感觉的混合类型。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3 页(共 33 页)
(二)记忆品质的个别差异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回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各种
品质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结合。
三、考核知识点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四)识记
(五)保持
(六)遗忘
(七)再认与再现(回忆)
(八)记忆的个别差异
四、考核要求
(一)记忆概念
1.识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心理过程;(3)记忆的分类
2.领会:(1)记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2)记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
意义。
(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1.识记:(1)大脑皮层颞叶和记忆;(2)大脑皮层额叶和记忆(3)神经
元内核糖核酸(RNA)和记忆
2.领会:(1)记忆的脑皮层定位说和非定位说。(2)通过提取或合成记
忆分子,提出“记忆迁移”的设想。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识记:(1)瞬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含义;(3)长时记忆的
含义。
2.领会:(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在记忆系统中的联系;(2)
短时记忆与瞬时记忆的重要意义;(3)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发展的不同
阶段或不同水平。
3.应用:三种记忆的重要性。
(四)识记
1.识记:(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领会:(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2)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的
影响;(3)从不同感觉道得到的材料对识记的影响:(4)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五)保持
1.识记:(1)识记;(2)识记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留下痕迹的过
程;(3)识记内容在量上和质上的变化。
2.领会:识记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的位置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4 页(共 33 页)
(六)遗忘
1.识记:(1)遗忘;(2)遗忘的各种表现;(3)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
忘;(4)复习。
2.领会:(1)遗忘受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质制约;(2)遗忘进程先快后
慢;(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如何防止遗忘
(七)回忆(再现)和再认
1.识记:(1)回忆;(2)再认;(3)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4)无意
回忆和有意回忆;(5)追忆
2.领会:(1)回忆和联想;(2)再认和再现是过去经验恢复的两种形式,
其作用并不相同。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追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八)记忆的个别差异
1.识记:(1)直观形象记忆;(2)抽象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
运动记忆
2.领会:(1)按记忆内容划分的记忆类型;(2)依据分析器在参加记忆
中所起作用划分类型;(3)记忆的个别品质
3.应用:结合个人特点,培养优良的社会品质
第六章 表象、想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表象和想象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想象的种
类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育实际,研究如何培养学
生的想象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表象(重点)
(一)表象及其特征
心理形象的浮现有两种情况: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意识中浮现,是记忆的表
象。依据符号、标志影响构造事物的形象,是想象表象。表象有直观性、概括性、
由感知到思维的过渡性等特征。
(二)表象的种类
依据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依据
表象的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依据表象的创造程度,可分为记忆
表象和想象表象。
(三)表象的生理机制
表象是在一定刺激物的作用下,经过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
动,使暂时神经联系恢复,从而唤起表象。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念(次重点)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5 页(共 33 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以表象为基础,在思维的参与下,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的形象。
想象是人脑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第二信号系
统(语词)起调节作用。想象来源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各种实践领域都离
不开想象。
(二)想象过程
粘合、夸来、拟人化、典型化、联想等过程
第三节 想象的种类(重点)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而产生的想象。梦是
无意想象的一种形式;梦的离奇性与逼真性。梦是由一定动因所引起。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人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及其意义,培养和
发展再造想象能力的条件。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又高于再造想象。幻想。
空想。
第四节 创造想象与活动(一般)
(一)创造想象对活动的重要意义
创造想象在技术革新、科学上的发现、文学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创造想象的条件
社会实践的需求和个人的创造需要。原型启发是创造的起点。创造者的思维
积极活动。自信心。灵感。
三、考核知识点
(一)表象及其特征
(二)想象的概念
(三)想象与实践
(四)想象过程
(五)想象的种类
(六)创造想象与活动
四、考核要求
(一)表象及其特征
1.识记:(1)表象的含义;(2)记忆表象;(3)想象表象;(4)表象
的种类。
2.领会:(1)表象的直观性;(2)表象的概括性;(3)表象由感知
到思维的过渡性。
3.应用:表象在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重要意义
(二)想象的概念
1.识记:(1)想象的含义;(2)想象以表象为基础。
2.领会:(1)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在想象活动中的支配和调节(2)大
脑右半球在想象中的作用。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6 页(共 33 页)
(三)想象与实践
1.识记:(1)想象在实践活动中产生;(2)想象通过实践检验;(3)想
象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领会:想象是客观现实反映
3.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想象力。
(四)想象过程
1.识记:(1)粘合过程;(2)夸张过程;(3)拟人化过程(4)典型化
过程;(5)联想过程。
2.领会:想象的分析综合特点及其意义。
3.应用:联想在想象中的作用
(五)想象的种类
1.识记:(1)无意想象;(2)梦的不随意性;(3)有意想象的形式:再
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2.领会:再造想象的条件;(2)幻想、理想与空想三者之间的区别。
3.应用: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再造想象的能力。
(六)创造想象与活动
1.识记:创造想象对活动的意义
2.领会:(1)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创造需要对创造活动的影响;(2)原
型启发和创造活动;(3)创造者的积极思维活动和创造活动;(4)自信心和创
造活动;(5)灵感和创造活动。
3.应用: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能力。
第七章 思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思维的概念、基本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种
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思维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一种高级认识过程,思维不同于感知觉,思维和记忆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思维和语言。
(二)思维的种类
依据思维的抽象程度,把思维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具体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
思维。
(三)思维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抽象和概括。
比较。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重点)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7 页(共 33 页)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的、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思维活动,创造性
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有别于一般解决问题过程。
(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
思维的高度积极主动性。思维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其务件为:能否适
应迅速变化的外部条件;能否摆脱惯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
(三)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发散思维(辐射型思维)是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
人们的发散思维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方面的差异性。聚合思维(辐辏型思
维)是方向明确、条理清楚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和辐辏型思维在创造思维中都
是不可缺少的。直觉思维有三个特点:无意识性;具有“感知觉”特点,又能深人
到事物内部;来源于实践经验。直觉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相互补充起作用。
(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阶段性
准备阶段。潜伏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五)创造性思维与个性
巴伦归纳出各门科学家共有的 10 种人格特征,托兰斯对富有创造性儿童的
个性讲行了分析,概括出 17 项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思维及其特点
(二)思维种类
(三)思维过程
(四)创造性思维
(五)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
(六)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四、考核要求
(一)思维及其特点
1.识记,(1)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2)思维和记忆。
2.领会:(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点;
(3)思维和语言。
(二)思维的种类
1.识记:(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2.领会:年龄阶段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
3.应用:依据思维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
(三)思维过程
1.识记:(1)分析;(2)综合;(3)比较;(4)抽象;(5)概括;(6)
具体化;(7)系统化;(8)分类。
2.领会:(1)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各种思维过程的有机
联系。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8 页(共 33 页)
(四)创造性思维
1.识记: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领会:创造性思维与思维的一般特点的联系与区别
(五)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
1.识记:(1)思维的高度积极主动性;(2)思维的敏锐性;(3)思维的
灵活性;(4)思维的独创性;(5)思维的深刻性
2.领会:(1)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2)发挥创造思维,摆脱
思维惯性,迅速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
3.应用: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方式
1.识记:(1)发散思维;(2)聚合思维:(3)直觉思维。
2.领会:(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明显的标志;(2)聚合思
维是发散思维的开端;(3)直觉思维的无意识性;(4)直觉思维具有“感知觉”
特点;(5)直觉思维的来源于实践经验。
3.应用:在创造性活动中,三种思维方式各自的作用
(七)创造性思维活动阶段性
1.识记:(1)准备阶段;(2)潜伏阶段;(3)顿悟阶段;(4)验证阶段。
2.领会:创造性思维各阶段的相互联系和结合
第八章 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概念及其形成和影响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教育
工作者要了解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和掌握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概念的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以表象为基础形成起来
的。概念和表象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在性质和程度上差别,
(二)概念的层次性
各种概念自身具有的特性。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表明概念所
反映的某一种或某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互制约成反比关
系。
(四)概念用词标志
概念用词标志,并用词固定下来而成为远离事物的抽象的东西。概念和词不
是一一对应关系。
(五)概念的分类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19 页(共 33 页)
依据组成概念的属性数量可分成单一概念和普遍概念。从概念所表示的性质
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从概念所反映的属性之间关系可分为连言概念、选
言概念和关系概念。依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日常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
第二节 概念与判断、推理(重点)
(一)概念与判断、推理的关系
判断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与事实是否一致是
衡量判断真伪虚实的标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直
接推理和间接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概念的形
成必须借助判断和推理。
(二)影响推理的因素
材料的性质影响推理的进程。推理前提的气氛对推理正确性的影响。个人的
态度和偏见对推理的影响。
第三节 概念的形成(次重点)
(一)概念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
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对事物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着概念。概念在
不断发展,并不断出现新概念。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影响概念形成和和改造的因素实验研究。概念形成中的策略选择:
同时性扫描策略;相继性扫描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冒险性聚焦策略。
险性聚焦策略。
第四节 概念的掌握(次重点)
(一)概念掌握的含义
概念掌握是对人类已有概念的传递和学习过程。概念掌握经历从具体到抽
象;从模糊到准确;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系统的发展趋势。概念掌握是通过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习得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日常概念影响;变式的运用;语词和感性材料相结合。
下定义。形成概念体系。概念的运用。
三、考核的知识点
(一)概念的含义
(二)概念的分类
(三)概念与判断、推理
(四)推理及其影响因素
(五)概念的形成
(六)概念的掌握
四、考核要求
(一)概念的含义
1.识记:(1)概念和表象的区别;(2)概念的层次性;(3)概念用词标志。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0 页(共 33 页)
2.领会:(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
(二)概念的分类
1.识记:(1)单一概念和普遍概念;(2)具体概念和抽象批念(3)连言
概念、选言概念和关系概念
2.领会:日常概念的特点和科学概念,各种概念分类的依据。
(三)概念与判断、推理
1.识记:(1)判断的含义;(2)衡量判断真伪的标准;(3)推理的含义;
(4)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5)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2.领会:概念与判断推理的关示
(四)推理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推理的前提
2.领会:(1)材料性质影响推理的进程;(2)推理前提的气氛对推理的
正确性的影响;(3)个人的态度和偏见对推理的影响。
3.应用:进行正确推理。
(五)概念的形成
1.识记:(1)人工概念;(2)同时性扫描策略;(3)相继性扫描策略;
(4)保守性聚焦策略;(5)冒险性聚焦策略。
2.领会:影响概念改造的因素。
(六)概念的掌握
1.识记:(1)概念掌握的含义;(2)概念形成和掌握的区别。
2.领会:(1)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掌握的作用;(2)变式运用与 掌握概
念;(3)下定义与概念掌握;(4)形成概念体系对掌握概念的重要意义;(5)
运用概念与概念掌握。
3.应用:(1)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概念;(2)在教
学实际中有效地把语词和感性材料结合起来
第九章 问题解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程序、解决问
题的基本阶段以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对由一定情景所引起的问题,按照一定目标,通过一系列心理
活动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可以是结“一次性的”也可能是较为复杂
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1 页(共 33 页)
(二)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桑代克关于动物的“尝试错误”的实验研究。苛勒关于黑猩猩对“情景的顿
悟”研究。
(三)问题解决程序的研究
依据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所设计的问题解决的实验。问题解决过程
是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分为初始状态、
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重点)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的意义。发现问题的条件有:人对活动的积极态度;认识兴趣;对
知识的依赖性;掌握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的重要性。“过滤式分析”。对问题通过综合的有方向性的分析(综
合性分析)。
(三)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的意义。假设的提出和一个人的知识丰富性、思维水平、直观感性
形象、创造性思维、灵感等有关
(四)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可以是付诸实际,直接去检验,也可以通过智力活动间接地检验。
(五)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重叠性
在复杂问题解决时,问题解决四个阶段往往是循环往复、相互重叠。在简单
问题解决中,由于过程短,往往难于区分各阶段的界线。
第三节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次重点)
(一)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动
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二)问题情境
问题情况简单、明显,问题就容易解决。复杂、隐匿,有碍于问题解决。
(三)定势作用
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方式在问题稍有变化
时可能起障碍作用
(四)功能固着
某种物体经常以某种方式使用,其功能就被固定在那种物体上。这种赋予某
一物体的功能,影响着灵活地运用该物体去解决问题
(五)知识技能的迁移
利用正迁移规律。避免干扰
(六)拓宽思路
知识面窄,影响思路顺畅。发挥多指向、多起点、多维度的思维品质。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2 页(共 33 页)
(七)个性因素的影响
勤奋的影响。自信心的影响。责任心的影响。独立性的影响。竞争心的影响。
能力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问题解决
(二)尝试错误
(三)情景顿悟
(四)问题解决程序
(五)问题解决基本阶段
(六)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七)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八)知识迁移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九)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一)问题解决
1.识记:(1)问题解决的含义;(2)一次性的解决问题;(3)没有固定
答案的问题。
2.领会:(1)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特征;(2)“尝试错误”和顿悟的研究。
(二)问题解决的程序
1.识记:(1)问题解决程序研究的依据;(2)问题解决过程是寻找系列
以达到目标的过程;(3)操作过程的三种状态。
2.领会:搜寻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两条途径:一是启发式;二是规
则式。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
1.识记:(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2.领会:(1)发现问题的条件;(2)明确问题中的“过滤式分析”和“综
合性分析”;(3)假设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4)假设提出所依赖的条件;
(5)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重叠
3.应用:帮助学生发展正确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定式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1.识记:(1)定势的含义;(2)定势的形成
2.领会:(1)利用定势的积极方面顺利解决问题;(2)防止”定势的消极
影响。
(五)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1.识记:(1)功能固着的含义;(2)功能固着的习得
2.领会:擅于识别物体的功能,从多方面选择和应用同一物体的功能解决
问题。
3.应用:如何防止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消极影响。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3 页(共 33 页)
(六)知识、技能的迁移
1.识记:(1)知识迁移的含义;(2)知识迁移的种类。
2.领会:(1)利用正迁移的规律;(2)避免知识迁移的干扰
第十章 言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及个体言语获得与发展
的规律;正确认识阅读、写作的特点,在实际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
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言语的概述(一般)
(一)语言和言语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音、形、义统一的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
复杂的符号系统,它代表一定的事物,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并
影响别人的过程。如果说语言是交际工具,那么言语就是交际过程本身。言语过
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感知理解两方面。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借助概括性极强的词来进
行,思维的结果反过来又丰富词汇。
(三)言语分类
言语活动可以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
面言语两种。口头言语是凭借发音器官发出某种声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
言语。
书面言语是凭借某种语言影响别人或借助书面言语接受别人影响的活动。它
是在口头言语上发展起来,但比口头言语更准确、丰富、开展,语法要求更严谨。
内部言语是同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它的特点是隐蔽性、片断性、
简略性。内部言语不直接参与交际。
第二节 言语的生理机制(重点)
(一)参与人的言语活动的三种分析器
参与言语活动的三种分析器为言语视觉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动觉
分析器。三种分析器共同作用,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产生言语活动。
(二)大脑言语功能一侧化
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不同,言语活动中枢主要在大脑左半球,即布洛卡区和
威尔尼克区,这些部位受损伤会严重影响言语活动进行。大脑左半球是言语功能
的优势半球,有两个语言功能区:前语言区(布洛卡区)与言语表达有关;后语
言区(威尔尼克区)与言语理解有关。
第三节 言语获得与发展(次重点)
(一)言语获得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4 页(共 33 页)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儿童言语活动是在与事物接触中通过条件反射使
词成为信号的信号,并形成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强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言语行
为是通过强化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语言转换生成理论。
(二)儿童言语发展趋势
儿童言语发展是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言语发展经过了前语
言时期与语言发展时期。儿童言语发展一般经过短语阶段——电报句阶段——结
构语言阶段,在结构语言阶段,儿童内部言语也开始发展起来。
第四节 阅读(次重点)
(一)阅读的概念
阅读是从包括文字及其相关的各种图表的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它包
括朗读与默读两种形式。
(二)阅读过程模式
有关阅读过程的研究有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认为阅读是从文字感知开
始,经过信息加工达到理解词意、句意的过程,每一环的加工是后一环节加工的
基础,信息加工方向是单向的。自下而上模型认为阅读是运用有关知识对课文进
行加工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认为阅读是两种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阅读中言语感知和理解
阅读中首先感知的是文章的字词。字词识别服从知觉整体性原则。字的外形
轮廓、词频、上下文关系影响字、词义识别。对句子理解既要掌握词义也要掌握
语法。语言、语调、停顿和词序都是语法表达手段。
(四)阅读影响因素
阅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活动,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主要有阅读动机、阅
读环境、阅读材料及阅读速度等。
第五节 写作(重点)
(一)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影响别人的过程。
(二)写作发展趋势
写作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构思、转换和写作。儿童写作能力是在口头言语表
达基础上形成的,真正的命题作文在三年级左右才开始。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经过
识字——组词——造句——写话,写短文几个阶段。
(三)写作技能培养
写作需要选材,所以要指导学生掌握大量丰富资料,要根据年龄特征循序渐
进指导其提高写作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语言和言语
(二)言语种类和特点
(三)言语发音器官及脑功能一侧化
(四)儿童言语发展趋势
(五)阅读过程模式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5 页(共 33 页)
(六)阅读中言语感知和理解及其影响因素
(七)写作能力发展趋势及培养
四、考核要求
(一)语言和言语
1.识记:(1)语言;(2)言语。
2.领会:(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二)言语种类和特点
1.识记:(1)口头言语:(2)书面言语;(3)内部言语
2.领会:(1)言语种类及特点;(2)言语各种类之间联系与区为
3.应用: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言语表达方式。
(三)脑功能一侧化
1.识记:(1)参与言语活动的三种分析器;(2)大脑功能一侧化;(3)
威尔尼克区;(4)布洛卡区。
2.领会:(1)三种分析器组成及其作用(2)大脑左半球时语言功能定位
及其对言语活动的影响。
3.应用:在实际中注意开发大脑左半球的语言能力。
(四)儿童言语发展趋势
1.识记:(1)前语言行为及特点:(2)短语阶段;(3)电报句阶段,(4)
结构语言阶段。
2.领会:(1)儿童言语获得与发展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2)儿童言语
获得与发展趋势。
3.应用:依据言语发展趋势培养儿童言语感知表达能力。
(五)阅读过程模式
1.识记:(1)阅读;(2)朗读;(3)默读;(4)各模式主要观点。
2.领会:阅读过程模式各主要观点及各模式之间联系、区别。
3.应用:(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朗读、默读能力。(2)用合适的模
式指导学生阅读。
(六)阅读中言语感知与理解及其影响因素
1.识记:(1)词:(2)句子;(3)阅读动机;(4)阅读速度。
2.领会:(1)字词理解的原则;(2)影响句子、语义理解因素;(3)影
响阅读的因素。
3.应用:(1)在实际教学中按照理解顺序指导学生阅读;(2)给学生提
供良好阅读环境,强化其阅读动机。
(七)写作能力发展趋势及培养
1.识记:(1)写作;(2)写作构成阶段;(3)写作发展趋势。
2.领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写作特点。
3.应用: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其写作能力。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6 页(共 33 页)
第十一章 能力、智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能力、才能、天才和智力等基本概念,能力、知识、
技能的关系,以及能力的种类与结构,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比内智
力量表和韦氏智力量表对智商的计算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能力心理概述(一般)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的基本条件。能力和活动的联
系。能力是个性特征。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顺利地完成活动要有多种能力完备的结合,这种完备给合企。起的能力叫才
能,能力高度发展并得到最完备的结合,他人。地完成多种复杂的活动称为天才。
天才是在优异的先天然用的理上,经过后天影响发展起来的。
(三)智力和能力
智力是以抽象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能力除其认识方面的特
点,还包含实际操作方面。
(四)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和知识技能密切相关,能力影响着知识、技能掌握的难易和座度,也影
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促进能
力的发展。不能把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同
(五)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流体能力与晶体力。认知能力
和操作能力。
第二节 能力结构理论(重点)
(一)特殊因素理论
桑代克提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从 CAVD 测验的结
果显示,各测验能力间虽然有相关,但它们是分别由不同分子组成。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因素构成。G 因素是人的全部认
识机能共有的能力,S 因素是关于特殊机能的能力。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是 G
和 S 两种因素决定的。
(三)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塞斯顿认为,智力是由一群不同的原始能力所组成。他用他所编制的“基本
心理能力测验”测定发现七种基本心理能力都有不同程的正相关。
(四)艾森克的能力层次模式
艾森克主张 G因素(一般能力)存在,多因素实质是二因素的扩充,他提出
人类能力的层次模型。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7 页(共 33 页)
(五)维尔浓的智力结构模型
维尔浓把斯皮尔曼的一般因素作为最高层次,下面又分成三个层次。
(六)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用智力因素分析探讨智力结构,所发现的智力因素划分成紧密相关
的三维度,把三个维度结合起来,得出 180 种组合,每种组合都代表一种智力因
素。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与个别差异(次重点)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是等速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负加
速。正常人的不同心理成分发展趋势是一致的。18 岁以后,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
状态。流体智力的发展大约在 25 岁达到顶峰,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到 25 至 30 岁
以后还缓慢的稳步上升。
(二)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超常儿童的特点:超常儿童的智商,超常儿童的能力,超常儿童与非智力因
素,超常儿童的生理素质。低常儿童的特点:智力低常儿童的界定和鉴别,低常
儿童的分布。能力发展早晚差异:能力的早期表现,能力的晚期表现。
第四节 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次重点)
(一)遗传
遗传及其对能力影响,基因不仅把生物体的某些性状传给后代,影响其发展,
而且还表现在基因重组、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方面,使下一代获得新性状的遗传。
家族史的调查和对双生子的追踪研究显示个体的遗传和变异。身体素质是能力发
展的自然前提。
(二)环境
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三)能力与非智力因素
信念和能力。情感和能力。意志和能力。自我评价和能力。
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一般)
能力测量的意义;一般能力测验;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
测验。效度、信度、标准化。特殊能力测验;西霜音乐能力测验;一般职业适合
性测验。
三、考核知识点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
(三)能力的种类
(四)能力的二因素说
(五)能力的群因素说
(六)能力层次结构模式
(七)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8 页(共 33 页)
(八)能力的个别差异
(九)能力形成的遗传因素
(十)能力形成的环境因素
(十一)能力在实践中的发展
(十二)斯坦福——比内智力测教
(十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四、考核要求
(一)能力的概念
1.识记:(1)能力的含义;(2)才能;(3)天才;(4)能力和智力;
(5)能力是个性特征。
2.领会:(1)能力和活动的联系;(2)能力是认知和操作方面的个性心
理特征。
(二)能力和知识技能
1.识记:(1)知识;(2)技能。
2.领会:(1)能力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2)知识和技能促进
能力的发展;(3)不能把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同。
3.应用:传授知识促进能力发展。
(三)能力的种类
1.识记:(1)一般能力;(2)特殊能力;(3)模仿能力;(4)创造能
力;(5)流体能力;(6)晶体能力;(7)认知能力;(8)操作能力。
2.领会:(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的
差异和关系;(3)区分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的意义;(4)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的关系。
(四)能力的二因素说
1.识记:(1)G因素;(2)S 因素
2.领会:(1)二因素说的基本肉容,(2)G 因素能力高低是天才和白痴的
指标;(3)S 因素的能力差异是个人的认识领域差异的表现。
(五)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1.识记:塞斯顿概括的七种基本因表
2.领会:塞斯顿的群因素论与二因素论的差异。
(六)能力层次结构模式
1.识记:艾森克人类能力层次模型
2.领会:艾森克人类能力层次模型与斯皮尔曼的两因素理论。
(七)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识记:智力三维结构的三个维度包括:认识操体;内容;产品。
2.领会:(1)三个维度的关系;(2)三个维度的结合可以得出 180 种组
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智力因素。
(八)超常儿童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29 页(共 33 页)
1.识记:(1)超常儿童的含义;(2)超常儿童的智商;(3)超常儿童的
能力。
2.领会:(1)超常儿童的非智力因素;(2)超常儿童的生理素质。
3.应用: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
(九)低常儿童
1.识记:(1)低常儿童的含义;(2)低常儿童的智商;(3)智力落后的
分类;(4)智力落后的分布。
2.领会:(1)低常儿童的界定和鉴别;(2)依据智力落后的不同。
3.应用:掌握低常儿童的特点,给予必要的教育。
(十)能力形成的遗传因素
1.识记:遗传的含义。
2.领会:(1)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2)遗传对能力发展的
作用。
3.应用:正确对待遗传的作用发展能力。
(十一)能力形成的环境因素
1.识记:(1)环境的含义;(2)产前环境的影响;(3)早期经验的影响。
2.领会:(1)能力形成和实践的关系;(2)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3.应用:重视环境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十二)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
1.识记:(1)比率智商;(2)实际年龄;(3)智力年龄;(4)智力量
表;(5)信度和效度;(6)标准化。
2.领会:斯坦福——比内智力计算方法。
(十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识记:高差智商。
2.领会:(1)韦克斯勒的求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2)韦克斯勒的智力
测验与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异同。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
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
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
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
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30 页(共 33 页)
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认知心理,高玉祥,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参考教材: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心理学导读系列(万千心理),(美)斯滕伯
格(Sternberg,R.J.)著,杨炳钧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 7 版),(美)安德森著,秦裕林等译,人民邮
电出版社,2012 年版
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第 2 版),邵志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认知心理学,乐国安、韩振华,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寓身认知心理学,费多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
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
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
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
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
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
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
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
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
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
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
发引导。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31 页(共 33 页)
6.注意对考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
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
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 4 学分,建议总课时 72 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总论  4
第二章  注意  7
第三章  感觉  9
第四章  知觉  9
第五章  记忆  9
第六章  表象、想象  7
第七章  思维  4
第八章  概念  4
第九章  问题解决  5
第十章  言语  7
第十一章  能力、智力  7
合 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
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 20%、“理解”为
40%、“应用”为 4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 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 60%,次重点占 30%,一
般占 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 150 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 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的
相应字母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注意不包括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随意中注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_____。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32 页(共 33 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问题解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简述 5 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00471 认知心理考试大纲 第 33 页(共 33 页)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