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成人高考 > 成考本科资料 > 生态学 > 文章详情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及同步练习第七节

2018-08-22 11:34:24
来源:湖南自考生网

以下成考专升本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及同步练习第七节由湖南自考生网www.zikaosw.com收集、提供。更多复习资料及同步练习,可在我办网站成人高考”栏目中查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复习内容

第七节生物与地形因子

一、主要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平原的气候因子符合地带性规律,只有地理纬度的改变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种植被类型过渡为另一种类型,一种物候期过渡为另一物候期,常有数千米到数百千米的距离。但山地的情况不同,中小地形的综合配置,地形错综复杂,导致综合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各气象要素及其综合状况都随着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和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在山地条件下,在不大的范围内就会出现气候、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可以看到不同的植物组合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物候期。

  1.坡向

  不同的坡向因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有别,使不同坡向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理化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在北半球,北坡日照时间短,辐射强度也较小,所获得的辐射总量通常都比南坡少,尤以冬季为甚,且愈往北去南北坡的差异也愈大。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南坡所获得的辐射量比水平面多。由于南坡较北坡有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土壤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都强的特点,因而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也较干燥和贫瘠。在这里,光照的差别是主要的,所以常把南坡称阳坡,北坡称阴坡。南坡的植被多喜暖、喜光、耐旱的种类;北坡则多耐寒、耐阴、喜湿的种类。但是,在低纬度地区,南北坡生境的差异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少,以至消失。

在北方,油松秋季造林阴坡成活率比阳坡高34%,生长量也大于阳坡。南坡多风害的地方,北坡因免于风害,生长量较南坡为高。高纬度地区,因为北坡温度太低,生长期短,林木的生长量则较南坡为低。

在水分获得保证的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的生长南坡优于北坡。例如在我国杉木的中心产区,南向、东南向和西南向的山坳,光照充足,温度高,湿度大,土壤也深厚肥沃,是毛竹和杉木很好的宜林地,两广南部则相反,www.zik aosw.com杉木在北坡生长得较好。在水分经常缺乏的地方,南坡树木的生长也较北坡差,因南坡的高温,加剧了干旱的不利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情况下,南坡的水分不足以维持森林植物生活的需要时,就为草原所占据。

南北坡综合环境条件的差异,还使树种的垂直分布发生一定的变化。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同一地点,南坡的植物群落中常有较南的(喜暖的)植物成分,北坡的植物群落中则有较北的(耐寒的)种类分布。

在树种的分布区内,北方树种在其南界可分布到山的北坡,南方树种在其北界可分布到山的南坡,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这就是阿略兴提出的植物先期适应法则。这种现象在地形起伏较小而植被破坏不大的平原孤山表现最为突出。

由于阳坡的温度比阴坡的高,喜温动物就可能沿着阳坡分布到较高的山上,例如,在天山中部,即使在3000~4000米的阳坡上,也有草和半荒漠植被。随之而存在的是蝗虫、沙漠裸眼晰、细嘴沙百灵、灰仓鼠等典型沙漠类型动物;而在邻近的阴坡地区,却生长着云杉林和北方动物区系。

东坡和西坡的生态条件介于南坡和北坡之间,但西坡比东坡稍温暖。因为东坡在上午被照射时,一部分热能消耗于水分蒸发,而西坡得到太阳照射时,地面已经干燥,热能消耗于蒸发较少,使西坡增热较为强烈。东坡生态条件较接近于北坡,常称为半阴坡;西坡接近于南坡,常称为半阳坡。

  2.坡度

  按坡面的倾斜度,通常可分为六个等级:

  5°以下为平坦地,6°~15°为缓坡,16°~25°为斜坡,26°~35°为陡坡,36°~45°为急坡,45°以上则称为险坡。

坡度不同的山坡因太阳入射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有别,气温、土温及其他生态因子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坡度为45°时,北坡从9月中到次年3月底均无直射阳光,因而南北坡的差异就加剧。但是坡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坡度愈大则水分的流失愈多,土壤受侵蚀的可能性也愈大,结果使土壤变得浅薄而贫脊。实验证明,水的流速与坡度、坡长成正比,即坡度越大,径流水的流速也越大,它所能带走的泥沙的数量也就越多。

一般地说,平坦地土壤深厚肥沃,宜于农作和一些喜湿好肥的树种生长,如华中水域地区的水杉、池柏、落羽杉和水松等。但在高纬度地区,如低平地方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就易于出现沼泽化,不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www.zikaos w.com斜坡上,一般土壤较肥厚、排水良好,为林木生长理想的地区。陡坡上土层薄,石砾多,水分供应不稳定,林木生长较差,林分生产力低。在急险坡上,常常发生塌坡和坡面滑动,基岩裸露,林木稀疏而低矮。

3.坡位

坡位是指山坡的不同部位,通常都把一个山坡划分为上坡(包括山脊)、中坡、下坡等三部分;有时还将山脊与上坡分开,下坡与山麓分开,把一个山坡划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和山麓(山谷)等五部分。因而,同一山坡的不同部位,实际上包含着相对高度的差别。

山坡有凸形的、凹形的和直形的三种形态。凸形山坡易受强风侵袭,容易产生侵蚀和风化,土壤较干燥,也较浅薄;凹形坡比较挡风,易于积聚土壤而少受侵蚀,土壤较湿润,土层也较厚。在一个山坡上,山脊和上坡常是凸形的,中坡则可能是凹凸相问的复式坡面,下坡通常是平直的。因此,坡位的变化使得阳光、水分、养分和土壤条件也成规律性的变化。

从山脊到山麓,坡面的光照不断减少,水分和养分则逐渐增多,整个生境向荫湿的方向发展,土壤逐渐由剥蚀过度为堆积,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含水量以及各种养分的含量,都随着相对高度的降低而增加。因此,在天然植被很少受干扰的坡面上,可以看到从上坡到山谷分布着对水肥条件要求不同的一系列树种。喜肥沃湿润的树种分布于坡的下部,耐瘠薄干旱的树种分布于坡的上部,这种情况在陡坡尤为突出,在其上部往往只能生长杂草和灌木。

4.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升,温度呈递减。一般情况下,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左右。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湿度和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这常引起生态系统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例如,在长白山,由于海拔高度及其他自然要素的垂直变化,使山地形成三个垂直带,即山地针阔混交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苔原带。相应地也分布着特有的动物类型。

不同的地势高度对植物的形态结构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海拔不同改变了气候条件,即使同一种植物分别种植在山麓和山顶上,它们在外貌上也会产生强烈的差异。

二、以地形为主导因素的特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山脉走向对生物的影响

地形是间接因子,它不直接提供物质和能量,但可以通过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等的重新分配而起作用。在山地条件下,地形对生物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大型山山脉的走向对土壤、气候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存。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影响热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从而深刻地制约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和过程,最终影响到土壤的一系列性质,以致土壤在利用上也有很大不同。就大的方面来说,大地形的分布特点能影响各地气候和生物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山脉排列是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阻碍了海洋湿润气流的西进。生物带排列也相应的从东南的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逐步过渡到西北灌木草原带。因此,我国土壤地带的水平分布,显出略呈西南至东北方向的带状特征。此外,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在不同高度上和山体两侧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特征的分异也越显著。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雨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凤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黑土。至于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的缘故;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表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山脉的走向直接影响到焚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对生物产生影响。

(1)焚风对生物的影响。焚风是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热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要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小。温暖季节中的焚风能加速谷物及果实的成熟,强烈的焚风则能使植物枯干而死亡。

(2)山风和谷风对生物的影响。山谷风是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是由于山坡与谷地的热力差异造成的。谷风带有水蒸汽,可以增加雨量,山风则干燥。只要地形合适,山风和谷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但是只有热带的深谷才较强盛,中纬度地方仅夏季多。强烈的山风和谷风对森林和农作物有破坏作用。

(3)海风和陆风对生物的影响。在晴朗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海岸附近白天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热力因素是海陆风形成的基本原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增热比海洋强烈,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同时,海上空气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空气下沉,并有低空流向陆地,以补充陆地上升的空气,这就是海风。

陆地上上升的空气,在上空流向海洋,以补充海上的下沉气流,这样就构成一个环流。夜时辐射冷却时,陆地冷却比海面快,陆地上空气冷而密度大,海面上空气暖而密度小,海面空气上升,而陆地空气则下沉,并由低空流向海上,形成陆风。在内陆,如大湖沿岸、森林内外、城市和郊区之间等地表受热不均的地方,都可观测到类似于海陆风的地方性风。这种地方性风可造成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对调节气候和小气候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2.河流走向对生物的影响

由于河底的类型,如沙、砾石、黏土、下层坚石或粗石等,对于决定生物群落的性质和生物群落优势种的种群密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河流的走向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河流中没有浮游生物,因为这类生物受到水流的支配。在小河流中,如果有浮游生物,那是来自湖泊、池塘或者和河流相连的死水,而有急流流过时,就把它们冲走了,只在河流缓慢流动的部分或者在大河中,浮游生物能够繁殖并成为生物群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大部分河流的浮游生物只是暂时性的,但是,它们在一些河流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在伊利诺伊河,浮游生物经常从一系列和河流相连的富有生产能力的泛滥平原湖泊得到大量补充。在密西西比河和它的主要干流,至少有一种鱼类,即原始而独特的匙吻鲟(Polyodom),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急流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能在急流中保持身体位置的适应性。急流中的主要生产者植物,

如附着在石头、木头等固定物体上的绿藻,有长而蔓延的丝状物,少数动物是固定生活的,如淡水海绵和毛翅目昆虫的幼体,www.zikaos w.com它们的壳和石头黏合在一起。蜗牛和扁虫能以它们黏着的下表面黏附在河底表面。几乎所有的急流动物,从昆虫幼体到鱼类,都有一定的流线体型,其作用是使水流经过时产生最小的摩擦力。

3.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高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复杂多样且变化剧烈。对于生物生存而言,存在着独特的胁迫环

境,而且各种胁迫因子往往互相“偶联”发生作用,关系十分复杂。诸如强烈的太阳辐射、寒冷的气候条件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及低气压,加之频繁的疾风、冰雹,这些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繁殖十分不利。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呈下降的趋势,海拔越高大气压下降越显著。大气中O2C02分压随着大气压降低也相应降低。O2C02分压的变化直接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促反应等生理生化过程有关。同时由于气压的降低,植物内部的解剖构造也发生一定适应性变化。大气中的水汽压(绝对湿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明显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2000米处的大气中水汽含量相当海平面的50%左右.在高原,空气中低的水汽含量加上强辐射,使植物的蒸腾作用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

生长在高原的植物,由于长期受强光、低温和低压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功能对这种高原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生理生态适应,形成了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方式。在内部结构上,主要表现在:①适应高原光辐射强、气候干旱,表皮细胞具有多层栅栏组织;②细胞内叶绿体小、数量多;③少数为等面叶,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提高净光合速率,既增加光合面积以在同一时间内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又能减少光在叶肉中的通透量,以避免强光对叶肉的伤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④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以增加其抗寒、抗旱能力;⑤为适应低压而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来储存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形成二氧化碳的储库,用以弥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足。

在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多数具有旱生植物的特征,如多被柔毛,细胞角质膜厚等。

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在:①为适应二氧化碳分压低而表现出气孔导度增加、数目增多而利于气体交换和光合碳源的提供;②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以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③叶绿素a/b值增大;④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光合反应适温降低。高寒植物能够成功地适应高原逆境的关键,是发育和代谢系统能够在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以及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摄取、贮存和利用能量的能力。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北半球的温带地区,接受光照多少的顺序是        。(  )

A.南坡>北坡>平地
B.平地>南坡>北坡

C.南坡>平地>北坡
D.北坡>南坡>平地

2.半阳坡是指        。(  )

A.南坡
B.北坡

C.东坡
D.西坡

3.坡度在16°~25°的是        。(  )

A.缓坡
B.斜坡
C.陡坡
D.急坡

4.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对于森林来说,坡向因素是一种        。(  )

A.直接因素
B.间接因素

C.主导因素
D.限制因素

5.在山区出现的、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        。(  )

A.焚风
B.山谷风

C.季风
D.海陆风

6.植物对高原生态环境适应方式是        。(  )

A.气孔导度减小、数目增多
B.光合作用量子效率升高

C.细胞内叶绿体大、数量少
D.形成C02的储库

7.高原植物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其作用是(  )

A.增加抗寒、抗旱能力

B.形成C02的储库

C.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
D.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8.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  )

A.直接作用

B.能量交换作用

C.间接作用

D.物质交换作用  

  9.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

A.母质不同

B.太阳辐射量不同

C.气温不同

D.土壤不同

  10.我国东部山地北坡植被的特点多是(  )

A.喜光、耐湿

B.喜热、耐旱

C.喜湿、耐阴
D.喜冷、耐干

  1 1.陡坡地不宜作为农田利用,一般陡坡是指        

A.坡度小于15°
B.坡度15°~20°

C.坡度21 °一25°
D.坡度26°一35°

  12.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坡较北坡有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的特点

B.南坡较北坡土壤有机质积累少,也较干燥和贫瘠

C.南坡的植被多喜暖、喜光、耐旱

D.在水分经常缺乏的地方,南坡树木的生长较北坡好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

B.同一地点,南坡的植物群落中常有较南的(喜暖的)植物成分

C.同一地点,北坡的植物群落中则有较北的(耐寒的)种类分布

D.在树种的分布区内,南坡是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南方树种的南界

二、填空题

  1.在北半球因光照的差别,常把南坡称为        ,北坡称为        

2.东坡接近北坡,因此常称为        

  3.山坡有                        三种形态。

4.通常可将山坡划分为        上坡、                和山麓等五部分。

5.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背风侧形成千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6.通常海陆风发展最强的地点也常是        最大的地方。

 7.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南坡的水分不足以维持森林植物生活的需要时,就为        占据。

8.西坡更接近于南坡常称为        

9.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热的风、叫做        

10.在山区、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山        

1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        ,使不同坡向的水热状况有较大差异。

l2.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一般表现在坡向、坡位、坡度和        

三、简答题

  1.简述焚风对生物的影响。

  2.简述海风和陆风对生物的影响。

  3.简述海拔高度的影响。

  4.简述南北坡对树木分布的影响。

  5.简述不同坡度对生物的影响。

  6.简述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7.山风和谷风对生物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试述南北坡的生境特点及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2.试述高原气候特征及植物的适应。

3.试述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B 4.B5.B6.D7.A8.C9.B

10.Cll.Dl2.Al3.Dl4.D

  二、填空题

1.阳坡阴坡

2.半阴坡

3.凸形凹形直形

4.山脊中坡下坡

5.焚风效应

6.温度日较差

7.草原

8.半阳坡

9.焚风

10.谷风

11.日照时数

12.海拔高度

  三、简答题

1.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热的风叫做焚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要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小。温暖季节中的焚风能加速谷物及果实的成熟,强烈的焚风则能使植物枯干而死亡。

2.在晴朗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海岸附近白天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向昼夜交替的地方性风称为海陆风。热力因素是海陆风形成的基本原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增热比海洋强烈,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同时,海上空气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空气下沉,并由低空流向陆地,以补充陆地上升的空气,这就是海风。陆地上上升的空气,在上空流向海洋,以补充海上的下沉气流,这样就构成一个环流。

夜间,陆地冷却比海面快,陆地上空气冷而密度大,海面上空气暖而密度小,海面空气上升,而陆地空气则下沉,并由低空流向海上,形成陆风。在内陆,如大湖沿岸、森林内外、城市和郊区之间等地表受热不均的地方,都可观测到类似于海陆风的地方性风。这种地方性风可造成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对调节气候和小气候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3.(1)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因温度递减率的关系,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海拔高度增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也随海拔高度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降水量又有所下降。

  (2)高海拔地区因温度低而湿度大,土壤微生物活动受阻,有机质分解较慢而积累较多,淋溶过程和灰化过程加强,土壤酸度较高。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海拔700米以上的地方,赤红壤就常过渡为山地黄壤。

(3)山地条件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变化,一个树种只分布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森林植被,愈往高处则北方的、较耐寒的成分就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不宜于树木生长,成为树木分布的上界,即高山树木线。

4.(1)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

(2)同一地点,南坡的植物群落中常有较南的(喜暖的)植物成分,北坡的植物群落中则有较北

(耐寒的)种类分布。

(3)在树种的分布区内,北方树种在其南界可分布到山的北坡,南方树种在其北界可分布到山的南坡,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

  5.(1)平坦地土壤深厚肥润,宜于农作和一些喜湿好肥的树种生长。

  (2)斜坡上,一般土壤较肥厚、排水良好,为林木生长理想的地区。

  (3)陡坡上土层薄,石砾多。水分供应不稳定,林木生长较差,林分生产力低。

  (4)在急险坡上,常常发生塌坡和坡面滑动,基岩裸露,林木稀疏而低矮。

  6.(1)水的流速与坡度、坡长成正比,即坡度越大,坡面越长,径流水的流速也越大,它所能带走的泥沙的数最也就越多。

(2)在凸形的坡面上,坡长和坡度同时增加,下坡将受强烈的侵蚀;

(3)在凹形的坡面上,因上坡陡峭而下坡较平缓,中坡受侵蚀最强烈,下坡较轻。

7.在山区出现的、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山谷风。白天风自山谷吹向山顶,称为谷风。夜间风自山顶吹向山谷,称为山风。总称山谷风。它是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是由于山坡与谷地的热力差异造成的。谷风带有水汽,可以增加雨量,山风则干燥。只要地形合适,山风和谷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但是只有热带的深谷才较强盛,中纬度地方仅夏季多。强烈的山风和谷风对森林和农作物有破坏作用。

四、论述题

1.在北半球,北坡日照时间短,辐射强度也较小。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南坡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所接受的光照又比北坡多。南坡所获得的总热量为北坡的1.6~2.3倍。就广大中纬度地区来说,南坡较北坡有温度高、湿度小、蒸发量大、土壤风化强的特点,因而,一般土壤有机质少,也较干燥和瘠薄,是喜光、旱生植物的适宜环境。北坡则多耐寒、耐阴、喜湿的植物。但是,在低纬度地区,南北坡生境的差异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减少,以至消失。

  南北坡综合环境条件的差异,还使植物的垂直分布发生一定的变化。同一树种和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在北坡常低于南坡,而在同一海拔高度,南坡的植物成分中常有较南(喜暖)的植物成分,北坡的植物中则常有较北(耐寒)的树种分布。

  由于阳坡的温度比阴坡的高,喜温动物就可能沿着阳坡分布到较高的山上,例如,在天山中部,即使在3000~4000米的阳坡上,也有草和半荒漠植被。随之而存在的是蝗虫、沙漠裸眼蜥、细嘴沙百灵、灰仓鼠等典型沙漠类型动物;而在邻近的阴坡地区,却生长着云杉林和北方动物区系。

2.(1)高原气候特征:强烈的太阳辐射、寒冷的气候条件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及低气压,加之频繁的疾风、冰雹的袭击,这些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繁殖十分不利。

(2)内部结构方面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适应高原光辐射强、气候干旱、表皮细胞具有多层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小、数量多;少数为等面叶.有利于增加光的吸收量,提高净光合速率,既增加光合面积以在同一时间内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又能减少光在叶肉中的通透量,以避免强光对叶肉的伤害,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叶肉组织具有丰富的含较多单宁或胶状物质的异细胞,以增加其抗寒、抗旱能力;为适应低压而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来储存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形成二氧化碳的储库,用以弥补大气中二气化碳的不足。

(3)在形态方面的适应,其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数具有旱生植物的特征,如多被柔毛,细胞角质膜厚等。

(4)在生理方面的适应,则为适应二氧化碳分压低而表现出气孔导度增加、数目增多而利于气体交换和光合碳源的提供;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以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叶绿素a/b值增大;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光合反应适温降低。高寒植物能够成功地适应高原逆境的关键,是发育和代谢系统能够在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以及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摄取、贮存和利用能量的能力。

3.(1)同种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种动物的个体生活在相似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动物群,存在着年龄性别等等差异。在谋求生存的活动中,它们的个体间普遍存在互助现象。许多种动物常聚集成群过着群集的生活。例如蜜蜂、蚂蚁等社会昆虫,它们在生活过程中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动物的群居生活可以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共同捕食和防敌,有利于和其他竞争者竞争。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息地或其他生存条件也常引起竞争,如带鱼就常吞食自己的同类。

有些动物种群因密度过大常自我残杀。也有些生物能分泌出有毒物质来调节种群密度。

(2)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种动物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相互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取食和栖息地的联系方面。

①捕食。食肉动物的捕食是动物间在营养关系上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

②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以这种关系在一起的现象叫做共栖。

③共生。在动物间也有共生现象。例如以木材为食的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共生,白蚁没有能分解木质的酶,而鞭毛虫却能帮助白蚁消化木质纤维,白蚁则给鞭毛虫提供养料。它们相互依赖而生活,如果彼此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

④寄生。动物间的寄生现象相当普遍,几乎没有一种动物不受寄生物的侵害,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虱、蚤等寄生在寄主的体表。

更多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湖 南自考生网成人高考”栏目。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