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农医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农业区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论文 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

2018-09-10 16:37:16
来源:湖南自考网
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
〖JZ〗薛汉伟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农民问题对中国社会的走向、现代化前提条件的创造、中国工业化

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选择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阐明了***在解决中国现代化

进程的农民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和留下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农民〓工业化道路〓现代化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在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农业

大国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趋向,中国现代化的起步,中国

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都离不开中国农民这个关键问题。***

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上建立了巨大功勋,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选择了一个毛

泽东已经提出,今天取得了重大新进展,但尚未完全做好的题目写了这篇文章,以表示诚挚

的纪念。
〖JZ〗一、农村阶级与现代化的不同道路
人们在考察现代化的不同道路时,往往把视线凝聚于城市的社会集团,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产

业工人。其实,在现代社会诞生之初,尽管先进的思想来源于城市,但人口的大多数却在农

村,农村阶级对现代化道路的影响,比人们预料的要强烈得多。
列宁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本世纪初,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时,着重考察了农业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道路,指出:它有两种形式,即普鲁士式的道路和美国式的道路。在前

一种情况下,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容克式的经济。这无论对农民,还是对

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来看都是最不利的。在后一种情况下,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土地平

分给农民,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最迅速的发展,同时对农民也是最有利的。他写道:“我国

革命的基本问题恰恰在于,革命要保证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通过农民对地主的彻底胜利呢,

还是通过地主对农民的胜利。”①
俄国并没有出现走美国式道路的前景,而是通过农民对地主的彻底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走上这条道路的决定性力量是工农联盟。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就是关于工农联盟的学说。季诺维也夫在《列宁主义》一书中强调:“理解列宁主义在农

民问题上提出的新观点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②俄国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先建立

工农政权,再去实现现代化,从而发生了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产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这就是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后来,巴林顿·摩尔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谈到以往现代化的三条不同道路

时,也着重把目光转向农村的贵族和农民。他认为:“他们对于农业商品经济挑战的响应成

为左右政局的决定力量。”在两大文明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分崩离析的传统社会所遗

留下来的阶级因子,会对未来历史的造型发生强烈影响。例如: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的

反运政治联姻,是西方民主道路蜕变为法西斯道路的转折点;共产党人集合起千百万对旧制

度切齿盈愤的农民群众,向反动统治秩序发动摧柘拉朽的攻势,则促成了社会主义的勃兴。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勃兴与农民的关系尤其密切。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经论证过农民

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例如因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说:在西欧,“农民到处都是人

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因素。”“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指无产阶级政党〖CD2

〗作者)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③可惜,这一点不仅西欧

的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做到,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农村中的主要政治力量也不是布尔什维

克,而是社会革命党。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前真正成为农村中的主要力量。
〖JZ〗二、中国农民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
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迈出决定性步伐的。在这

以前,中国一直没有创造出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把这

种前提条件的创造概括为“现代化领导的强固”。其中包括:第一,政治革命,这种革命使

现代化政治领袖获取权力;第二,土地占有权的改革,这种改革使农业在经济大转变的过程

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第三,创造一个民族国家,它拥有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和合乎情理的稳

定舆论。④这些大体概括了现代化起步的一般条件。在近代中国,阻碍现代化的力量过于

强大;推进现代化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一个阶级,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动员人民创造出

这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以致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整个现代工业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重中

有10%左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恰恰是因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作为政治力量的因

素,表现出他们根源于农村生活隔绝状况的冷漠态度。但是,这种冷漠态度不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就是从席卷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开始的。这次起义既表现出

农民的力量,也表现出农民起义的局限。农民不可能独立进行真正的革命,它只有与其他阶

级联盟才能取得胜利。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出现了能够动员、组织农民力量的阶

级和政治力量。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曾试图仿效十月革命

模式,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中央政权来展开革命。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就在于对中国社

会的特点缺乏认识,对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认识。大革命失败后的三次“左”倾路线,

仍然是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深刻,对农民问题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摆脱“城市

中心论”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党的领导人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就是其中最杰

出的代表。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前,他已经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革命失败后,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

量的主要代表。
同农民的天然联系,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可且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卓越领袖毛

泽东的特点和优点。他自幼在农村生长,从13岁起就作为一个整劳力在田间长期劳动,对农

民的智慧和力量。当他开始走向唯物主义之时,就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出深刻总结:不

过是一些留学生、***和新军在活动,“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他确认以劳工

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决定力量,并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的口号。在大

革命时期,1925年当农民运动刚刚兴起之时,他就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他指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当农民运动的高潮在一引进地区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农

村大革命时,他又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

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⑤当党的工作从城市转入农村

以后,他又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对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具有充分的信心。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形成了一套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他提出:一切革命者必须先当群众的

学生,才能当群众的先生。他号召革命知识分子 “应当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去,脱下学生装

,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民觉悟起来,组织

起来”,⑥在***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一个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工作:用先进思

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分散、落后的农民的觉悟水平。如果不完成这项工作,农村包围

城市的道路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依靠农民的力量,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创造

了基本的前提。第一,完成了政治革命。使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的政治领导集团成为执政

党;第二,实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的可能性;第三,取得了民族独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

政府。这一点需要多说几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妄

图瓜分中国,他们与封建军阀相勾结,使中国变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丧失了独立、统一、

自主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的一切进步政治势力都试图结束这种状况,但没有任何一种政

治势力能够做到。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依靠农民的力量做到了,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农民

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四分五裂和混乱的局面终结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建立起来了。这

是中国现代化起步的最基本前提条件之一。这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

政治家想做而没有完全做到的 。正如吉布伯特·罗兹曼主编的《 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所说

的:“中国人民1949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为其他民族树立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榜样。在当今

充满着民族主义义愤的世界上,寻求民族尊严的人士未尝不可以看看中国人是如何摆脱外来

屈辱而以大国自立于世的。面对着国内的分裂和乱局,急欲确立牢固行政控制的国家领导人

们,可以看看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先前曾倍遭军阀主义肆虐而历届中央政府又屡屡挣扎无

望的国家里,实现了复兴并大体上保持着秩序的。”⑦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把传统社会的支柱〖CD2〗农

民转变成开辟现代化道路的主力军;在中国最落后的农村,点燃了走向现代化的星星之火;

正因为依靠工农的力量开辟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因此能在世界上最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

了崭新的现代化价值取向 〖CD2〗社会主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现代化的新样板而崛起。
〖JZ〗三、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但这条道

路的探索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并且有相当高的起点,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道路的理

论和实践。***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是新民主主义缺

制度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使

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的打算

是建国以后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俟条件基本成熟,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搞一段新民主

主义所需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15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实现初步的工业化。

这个理论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并在建国前就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我们党早就在根据地进行

了广泛的经济建设工作,新民主主义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早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并且收到了显

著和成效。
在这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有如下几点是值得重视的:第一,对农民作用的高度重视

。如何认识农民的作用,是根据地建设的中心问题。因此在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中,农民问

题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道:“农民〖CD2〗这是中国工

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

,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农民〖CD2

〗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

品。”“农民〖CD2〗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他们是日本侵略者

的死敌。”“农民〖CD2〗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如不依

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他们就将一事无成。”“农民〖CD2〗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

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了三亿

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⑧在这里,***深刻阐明了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

长过程”,恰恰抓住了工业化的最实质性的东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同志

又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

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⑨***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道路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必须依

靠农民的力量实现工业化。
第二,从中国是小农占绝对优势的大农业国的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构相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

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

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

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

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点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作了如下概括:“国

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

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⑩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是,在国营经济的

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对外交流”

的“四面八方”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些思想同我们今天的发展多种

经济成分和商品经济思想是相通的,尽管这里说的是新民主主义,而并非是社会主义。但是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列宁在过渡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源头,而不

能把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构想看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源头呢?


可惜上述新民主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并没有直接成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而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逐步采用了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一个根本原因就

在于这条工业化道路的构想,尽管有正确的出发点,却没有看准终点。“苏联的今天就是我

们的明天”,这句当时流行的口号,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局限。
我们党再次重新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是在1956年到1957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

重大转折和我国进入全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关头,在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所弊

端已经暴露的情况下,我们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56年4月,***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率先进行探索。十大关系中以第一对关系〖C

D2〗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最为重要。鉴于前苏联长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教

训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这对关系的方针应该是,在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后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中,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

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

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11)这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方面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率先探索的带动下,我们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

成果。第一,***主持起草的政治报告决议,正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主要矛盾

和中心任务。决议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工人

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国人民当

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忙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决议对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和由

此而来的对主要任务的正确规定,为党提供了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
第二,***在“八大”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明确

阐明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报告指出:应当根据需

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

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

按比例的发展。这为探讨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第三,陈云在“八大”发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主体、三补充”的构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

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构想已经

涉及到经济体制中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1956年12月,***又进一步提出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

本主义的意见。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在世界上也是相当

先进的。例如: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过去的40年中,发展思想发生根本变革

的三项内容之一,就是“对农民进行歧视性的税收以为工业筹集资金的做法已不再是天经地

义的了”。我们在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变革这种思想。而在前苏联,马林科夫下台的罪状

之一还是否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哩!可惜当时萌发的许多重要思想,有的不久就夭折了,有的

一直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反映在理论上就是否定“八大”对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分析,重

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从而使“八大”路线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并为政

治思想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打开的闸门。与此同时,急于求成的思想重新抬头,通过批

判反冒进,否定了“八大” 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从而为经济建设方面“左”倾错误的发

展打开了闸门。由于1957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的影响,把搞活企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结果就使经济体制上所有制过分单一

、忽视市场机制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最后,尽管在“大跃

进”遭到严重挫折以后,重新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出了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

的重要思想。但是,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和对发展商品经济的种种限制,这个思想始终没有落

实。
〖JZ〗四、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模式的选择
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极端重要、复杂而又非常困难的问题。因

此,在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上,农民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对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形成有强烈

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在列宁在世时,苏维埃俄国曾经有过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模式和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模式。前者是以实行余粮收集为基础的。从前者过渡到后者是从废除余粮

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开始的。为什么要实行这一过渡?列宁说:“农民在我国是决定性的因

素”(12)“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的a和w”(13)(意即“全部”、“一切”)。

这一政策

的调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巨大作用,导致整个经济模式的转换。从忽视市场机制的体制转

变为以商业为中心环节的体帛。在列宁逝世以后又发生了模式的根本转换:从新经济政策时

期的经济体制过渡到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过分集中的理论主将。前者主张用扩

大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办法来解决工业所需的资金,后者则强调要依靠工农联盟、依靠工业和

农业的互相帮助走向社会主义。这场争论的结果是坚持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第二场争论发

生在斯大林同布哈林等人之间,争论的焦点仍是农民问题,但争论的结局正好相反,它导致

新经济政策的过早结束,并以农业全盘集体化为开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
在中国,如何处理农民问题也往往成为发展战略和体制转换的折点。建国前后,我们党正是

从中国是一个小农占优势有大农业国出发,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工工业化道路。1955年,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进行,恰恰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起点。19

56年〖CD2〗1957年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新探讨是以重新认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

系为起点的。1958年的“大跃时”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又是从农村开始的,可惜这次探索走偏

了方向。
***对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大功绩,就在于正确地提出了农轻重的问题,可是在实践

中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世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产值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到70%。但其最大的失败在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49年的8

1%上升到1978年的84%。80%以上的人口搞饭吃,这是我们国家贫穷、 农民贫穷的根子。
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没有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投入问题;二是体

制问题。长期以来农业投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根子恰恰在于急于求成。尽管我们在19

56年就总结了苏联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教训,但在急于求成的驱动下,1958年提出以钢为

纲,全民大炼钢铁。这比斯大林片面强调重工业还要片面。在初步总结***教训基础上,

虽然提出了农轻重为序的思想,但仇于求成的顽症关未克服,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长期忽视轻

工业和农业。农村不断把资金抽到城市,剩余劳动力却留在农村,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农

民成为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最大受害者。
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大障碍在体制。如前所述,我们在1956〖CD2〗1957年对体制改革

作过有益的探索。1958年发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思想

,即进一步依靠农民的力量来促进工业化。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说:“中国问题始终是

农民同盟军的问题”。但是他没有找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正确道路。1955年12月6日,他在

反右倾反保守的讲话中说:中国农民比英美工人还好,因此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1958年,他又说,中国党内相当多的人不懂得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跌跟头还

是在农民问题上,不相信多快好省者,首先是不相信四十条,不相信农业发展可以相当快。

他试图用一大二公等办法来破除“资产阶级权利”,实现更大的公平,激发更大的社会主义

积极性,以达到多、快 、好、省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这种公平并没有带效益,相反

使我国体制的弊端更加突出。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只有大锅饭,没有铁饭碗。农村是旧体制

的最大受害者,也是旧体制最薄弱的环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又来自农村。这一点并

不是一开始就充分意识到的。就体制改革来说,起初我们着重在城市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

试点,但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而没有被正式列入改革范围之内的包产到户却迅速发展,并

终于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起初,我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农业的

发展,出乎意料的是,它促发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起初,我们发展社队企业的目的是为了

扩大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出乎意料的是: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但这些也不是完全无意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首先抓农业这一环,这是依据***提出的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的理论自觉制定

的。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决定草案是以重新确立***倡导的一切从实现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的,它强调: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鼓励各地农民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

愿选择行产责任制的形式。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都是党领导下

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党总结了农民创造的经验,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的

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里既有对过去“左”的框框的大胆突破,也有对过

去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东西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缺一就不可能顺利过渡到这个新阶段。
农民和农业问题对中国工业化的极端重要性是***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思想本身就是巨

大的功绩。今天,我们面临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把***已经提出、但没有做好的这件事

情做好。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仍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当前

来看,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从中长期来看,由于我国人口的巨大压

力和资源的相对短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局面将继续是严峻的。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并不在于

能否多建几个工厂,而在于如何把日益增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我们在选择社

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时,认清中国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仍然是

我们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注:①《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五卷,第336页。
②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第10页。
③《马克思因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95页、296页。
④见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04页。
⑤《***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⑥⑧《***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第1077—1078页。
⑦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588页

。
⑨***:《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1950年6月23日)。
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1433页。
(1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12)《列宁全集》第43卷,第280页。
(13)《列宁全集》第41卷,第376页。
(作者单位〓〓马列主义研究所〓〓责任编辑〓〓王毓钟)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