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农医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论文 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2018-08-08 11:29:41
来源:湖南自考网
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岳忠强 李信光 吴杰明 曾定波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70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表

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

民主革命时期,已被我党领导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在,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道路所证实,

可以说,这已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在工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大中城市

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农民和农

村问题还是不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贯彻党的十

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民和农村工作,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具有

重大的意义。对此,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深理解。
农民问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解决农民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本世纪末实现农民的小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基本任务。农民占国总人口的80%以上,构成了目前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这一基本人

口国情决定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早在50年代

,***同志就指出:“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选集》第5卷第379页)***同志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决

农民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于整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中国社会是不

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6页)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而要稳定农民持久的生产积极性,

又必须通过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来实现。只有9亿农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逐

步由温饱走向小康,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会从心底里拥护党和热

爱党,才会迸发出巨大的劳动热情。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有过两次大的飞跃。一次是三大改

造时期,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两次飞跃,都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问题,给农民

带来了实际利益,反过来,又大大地推动了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由于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农村改革,给亿万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内的

动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农民的事情没有办好,中国的事情就不可能办好;农民的

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从根本意义上讲,把解

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民的小康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不仅是动员和组织

农民群众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利益的忠

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党的唯一宗旨。农民作

为中国人民的主体,当然也就是党为之谋利益的主要对象。农民的小康作为全国人民小康的

基础,当然也就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党只有全心全意为农民

群众的利益奋斗,才能体现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点,才能为广大农民所拥护,才能顺利

完成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条件。要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始终把农民作为主力军,发挥他们变革社会,推

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这就是我党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在1962年5月与

各中央局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了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来。”在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农民的特殊重要地位尤其必须重视。从经济角度看,农民

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要靠农民来解决。建国40

多年来,我国农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1/4的人口,并基本实现了全国人民的

温饱,这是中国农民对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最重大贡献,是一件了不起的业绩。今后10年内

,要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必须依靠农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

生活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离开了农民这一“衣食之源”,社会经济的一切问题都将无从

谈起。另一方面,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要靠农民来支持。亿万农民不仅是工业产品的最大

消费群,而且是工人阶级队伍的直接来源。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市

场条件,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乡镇企业的转移,又为工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因而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总是与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政治角度看,农民是

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农民和工人阶级一起,组成了我国社会

主义政权的基础。因而要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首先就必须取得农民的支持和合作,建

立起牢固的工农联盟。否则,人民民主专政就没有力量。同时,农民的政治态度还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人数众多,分布广阔,只要他们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思想不乱,整个社会的安定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道德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4页)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正是由于广大农民思

想稳定,旗帜鲜明,才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整个农村乃至全国的稳定,充分显示了农民群众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永远记取。
从思想上教育和帮助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建国以来,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

真心实意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成长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农民,这是现阶段农民队伍的本质和主流。但

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要求还远远不相适应。特别是前些年,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农村思想政

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受到相当的削弱,农村的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

农民群众对继续搞社会主义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疑惑和动摇;有的党员和干部严重脱离群众,

搞不正之风;有的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有的地区封建迷信活动和腐朽落后的

社会现象沉渣泛起等等。这些问题给农民的进步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农民

普遍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

农村工作的紧迫任务,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根本性措施。农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拥护

者,但社会主义思想并不能从他们中间自发地产生出来;农民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

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觉”的同盟军;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建设者,但如果不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他们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严重的问题

是教育农民”,只有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引导他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缺席的必

然性和优越性,只有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和干部的思想觉悟

,才能增强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只在开展系统的理想道德教育,增强农民的爱国主

义和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农村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帮助农民提高

文化水平,掌握科技知识,使其成为懂政治、有知识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民。总之,只有切切

实实地按照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的精神,有力地解决了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问题,才能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胜利

。
农村问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同志指出:中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这一科学论断,

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伟大真理:广大的农村是我国稳定的基础,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无农不稳,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需

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全国的稳定又决定于农村的稳定。因为我国的工业和现代科技

还不很发达,不仅农村地域广大,而且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0%,工业生产的主要资

源也基本来自农村,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样要依靠农村不断输送新的成分,所以,

在我国,只要农村一有风吹草动,整个国家就会跟着起变化。从教训讲,在“***”、人

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农村出现了饥荒和不稳定,整个国家也就出同了一

定程度的动荡,一些人思想混乱,社会治安有所恶化,以至台湾蒋介石集团也蠢蠢欲动,狂

妄叫嚣要“反攻大陆”。从经验讲,在建国初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广大农村安

定团结、欣欣向荣,所以,促进了全国的空前团结与稳定。
那么,农村靠什么稳定呢?主要靠党对农民和农村的一系列正确的基本政策,靠继续深化农

村改革,亦即靠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的指引。
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服务体

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

制建设,建立健全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促进垒作用和共

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村中的风气正、精

神状态好,广大农民群众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宽,心情舒畅,就必然会带来农村的进一步

稳定,农村的进一步稳定又必然给全国的持续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可能有城市的繁荣。城乡一体,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农村促进城市,

城乡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这是我国近几年在城市建设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成功的路子,

并已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例如京、津、沪及大连、青岛、重庆等大中城市走的就是这条

路子。
首先,农村是城市吃、穿、用等大量消费品的供应基地。因而只有农村繁荣了,才能为城市

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农产品,以保证城市的供应,满足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
其次,农村是城市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基地。在城乡优势互补中,农村主要向城市提供

粮食、牲畜、棉花、水果、水产品、油料、木材等,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对农村的这些物

品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如果农村不能为城市工业提供上述充足的原材料,城市的纺织工

业、食品工业及其他加工工业的发展与繁荣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再次,农村的乡镇企业是城市工业的重要加工基地。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不仅不断地

向乡镇企业转让技术、设备,而且日益与乡镇企业联合起来,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小而灵活的

优势,使之成为许多城市大中型企业的零部件加工基地或初级产品加工基地。这种状况在我

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已十分明显。今后,乡镇企业在城市工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必然会日

益显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又次,农村为城市工业品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据统计,每年农村对城市工业品的消费量占

全国总消费量的60%以上,而且,随着农村购买力的提高,这种比例还会继续增大。农村提

供的广阔市场,必然反过来大大地刺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他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因此,不管整体内的那一项滞后,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现代化的进程。这是被世界各国的发展

史,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所证明了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我们曾经集中力量和资金,突出了工业化建设,把实现国

家的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这在当时工业十分落后、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的情况下是

完全必要的。但是当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就不能再搞单一发展战略,而必须强

调四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会因畸形发展而受挫。我国40多年的

建设历史也已经证明,什么时候我们遵循了“四化”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我们搞片面的单一发展,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出

现滞缓现象,甚至不得不停下来进行整顿和调整。过去我们进行的几次大的调整,或多或少

都与“四化”建设不能协调发展有关。
在我国,不但因为“四化”是个有机整体而不能忽视农业现代化,而且我们的国情更加要求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国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发

展阶段,因此,农业现代化对其它三个现代化有着关键性的制约作用。所以,我们在任何阶

段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现代化,绝不能有所忽视,更不能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国防和

科技,否则牺牲的不仅是农业本身,而且是整个现代化,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

前途。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