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农医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2018-08-08 11:22:41
来源:湖南自考网
[论文摘要]: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业完全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中,一方面;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严重的新桃战。而且这种挑战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际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挑战都是中国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课题。为使中国农业能够在有新的作为、新的成果和新的成果,中国必须正视这些挑战,通过选择相关的对策,积极应对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农业农村、新阶段、挑战、发展、经济、对策

 

[论  文] 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中,中国既要准确地把握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所处的环境,更要清醒地认识现新阶段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发展对策,这对于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登上新的台阶,实现中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业进人一个新的发展环境中

 

在提出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寻求相应发展对策时,有必要先对农业所处的相关环境进行客观分析,这样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看国内环境。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阶段,显现出了许多与过去各个历史阶段完全不同的新特点。总的看,这些新特点有利于中国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最主要的是:

 

1、高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优先追求。在建国后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把追求高产量作为农业经济的最高发展目标,随着农业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追求高产量为目标的牛产方式已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和增加收入为根本目标。在效益目标的引导下,农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和生产名优特新农产品,从而使中国的农产品商品率由六十年代的5.8%和八十年代的7.6%增长到1999年的37%。这是中国农业最具历史意义和典型意义的转变。

 

2、从农产品的全面短缺变为相对过剩。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不仅供应充足,而且还出现了相对过剩,使全国的粮食库存量大幅度增加。80年代全国粮食年自给率为98.1%,进入90年代达到99.6%。尤其近5年,几乎每年净剩粮食300亿公斤以上,整个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价格一降再降,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买方市场。

 

3、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国家有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特别从1998年实施粮食流通新体制后,成效更加显著。除了部分粮食定购任务和棉花、烤烟、糖料外,其它农产品的价格和市场经营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己经建立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据统计,近几年农民从农业和非农业获得的收入有70%以上是现金收入。许多地区。许多农民完全是商品性农业生产。同时,以发挥当地优势为特征的区域化生产也正在形成。

 

4、农民依靠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来增加收入的程度更加突出。1990年,中国农民纯收入的74.4%是从第一产业中取得的,而1998年农民纯收入中的第一产业所占部分只有57.2%。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非农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民收入来源非农化、增收要素多元化、收入形态货币化,成为现阶段农民收入构成的重要特点。

 

5、资本和技术因素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方式。中国是农业和人力大国,劳动密集型是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成分。由于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而且不断减少,导致农产品的增加不可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因此,据有关部门对1952年到1978年和1978年到1997年农业总产值与劳动力、上地、物质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由改革前的57%下降到改革后的10.2%。明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劳动力和土地的支撑作用上是下降的,而在资本和技术投入上的依赖程度是迅速提高的。

 

6、农业从高度分散化状态逐渐向一体化经营发展。许多地方的上地实行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向种田专业户和企业集中,形成了若干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农业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开、国内农产品市场一盘棋等经济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渐提升。

 

再看国际环境。总的来看,国际环境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可喜可忧:

 

从国际农业政策方面来看,集中表现在WTO问题上。不管中国是否或者早晚加入WTO,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WTO中的相关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回避的。主要的有:市场准入中的约束性关税政策,对中国的扩大最低市场准入量政策,生物技术产品的检疫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既可能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带来很大的障碍,也可能产生很好的机遇。

 

从国际农业市场方面来看,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焦点。国际农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特点是不同的,政策环境的变化趋势是较为明确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基本上是单向的,即不断向着贸易自由化方向推进。而市场环境主要是价格的变化则是瞬息万变的。中国作为一个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很不成熟的国家,尤其又是充满了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国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的产品上,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比较大的竞争优势。

 

二、新的环境下呈现出的挑战性问题

 

(一)农民收人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发牛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卖难”和价格下跌,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下跌了4.5个和8.0个百分点。1999年全年下跌幅度超过了12%,平均价格水平跌到了1993——1994年的水平。“谷贱伤农”完全成为事实。相应地,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己经连续3年下滑。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比1996年增长了4.6%,增长幅度下滑了4.4个百分点。1998年、1999年的增长幅度又分别下降为4.3%和4.8%。这种连续下降的情况,是改革以来未曾有过的。这一问题值得高度警觉,因为农民收入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经济方面讲,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现阶段农业发展,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政治上讲,只有经济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才能实现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否则,就容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既是经济上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政治上的挑战。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超出合理范围。改革初期,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1:2.37下降到1984年的1:1.71。但在此以后,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出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到1999年扩大为1:2.65。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数据中有一定的水分以及城市居民中还有福利等多方面的收入(据有关部门调查,这些福利等收入达到了城市居民收入的3-4%),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已经达到1:4以上。这样的差距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世界银行《1998济报告》指出:“有代表性的36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2/3或更多一些”。中国的情况远远超出这一标准,其后果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再继续扩大,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三)农业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几年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农产品的三多三少(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原料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现象仍然严重。由于品质差,结构落后,在国内不能适应现阶段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得不在农产品已经过剩的情况下,还要再进口数量不小的优质米、麦、水果和畜牧产品等。同时,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许多东西根本找不到市场,有些只能低价销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农村经济增长将更加缓慢甚至徘徊不前。

 

(四)资源与资产积累严重不足。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2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l/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资源对中国发展的约束压力是严重的。同时,农业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也比较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严重下降。除此以外,交通运输设施和市场设施以及其它基础设施等也是短缺的,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对资产积累的需要。

 

(五)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虽然近2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尤其是大宗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科技对农业的支持程度,特别是应用生物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培育新的农业良种、发展精确农业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和市场消费的需要。同时,中国的科研手段落后,科技队伍实力薄弱,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储备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层科技队伍素质差等等,都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六)来自国际方面对中国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这些挑战性的问题主要是:

 

l、农产品的高质量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社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不仅对产品本身有非常复杂的质量参数要求,而且对生产该产品的环境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进而对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也有要求。例如,对使用化学品的要求,对使用生长激素的限制要求,对使用生物技术的限制要求,等等。此外,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方式也构成质量的一个方面。中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2、服务环节的竞争。国际市场对服务环节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中国农产品参与竞争的服务差距是相当大的。主要是:中国农产品的储运设施不足、手段比较落后、农业市场体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有时宁愿远距离到欧洲市场购买和中国等同的农产品,也不愿意购买近距离的中国产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供货时间、结算方式、依照契约等方面往往出现一些不确定性或不稳定性行为。

 

3、市场价格的竞争。中国农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并且提高的速度太慢。以折算的谷物计算,1980年,中国每个劳动力生产的数量仅为l吨多点,而日本为13吨,法国为50吨,美国为150吨。在1980年一1992年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而日本提高了90%,法国提高了100%,美国提高了60%。目前的差距仍然在扩大,这导致农产品的单位成本过于悬殊,无法在同一价格水平上进行竞争。

 

以上这些国际国内的挑战性问题,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中国的措施积极而又正确,它就会减少或弱化。否则,它将进一步加重。对此,中国应有清醒的认识。

 

三、应对挑战的相关对策

 

在严重的挑战面前,只有将中国的农业放到上述的背景下,不回避问题,不害怕困难,在挑战中看到中国的有利条件。同时,要确立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选择实施正确的对策体系,这样,实现中国农业更高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并在国际市场L占有相应的份额是完全可能的。

 

农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应当是:一是从主要重视产量增长转变为产量与质量并重,突出重视质量和效益。二是从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转变为以完全的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国外市场发展商品生产。三是从主要依靠高资源消耗的牛产增长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保护牛态环境的平衡与健全。四是从主要是农业和农村的自我发展,转变为注重农业与工业相互结合,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五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的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六是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变为传统技术、现代技术、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农业对策体系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依靠农业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转换农业经营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向业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理顺农业与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投人,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综合生产能力。

 

为促进新阶段农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在更高的层次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中国农业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国内国外环境来看,必须在全面观念、系统观念和长期调整观念的支配下,着力提高调整的质量和效益。1、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为此,应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覆盖下,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基地建设,按照机制活、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要求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加工农业的要求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因地制宣、突出特色的要求抓好主要品种的农产品生产。2、提高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调整的支撑作用,促进农业向深度开拓。主要是加快农业现代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在农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有机农药肥料、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3、提高农业多元化投资水平。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业投资,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参与农业投资,金融机构更多的增加农业贷款。在这些措施的支持下,广纳资金,多元投入,形成更高的农业资本积累,为农业结构深层次、高效益调整创造条件。

 

(二)加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首先,要制订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出日政策,充分发挥中国的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极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引导资源向这些产品的生产转移,努力扩大其产品的出日量。其次,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地区和企业,进行集中扶持,建立高标准、高起点的畜产品、园艺产品和食品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调整和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调动企业的出日积极性。再次,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鼓励和引导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合作开发上地、林业及渔业等资源。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农业工程和劳务合作,推动劳务输出。

 

(三)构造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结合的新机制。中国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高新技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系统,从根本上提高品质、增加数量、改善加工层次。而要使高新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必须构造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积极结合的新机制。为此,一是通过政府一定数量的补贴启动、重点扶持似及典型引路等措施,建立微观主体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激励机制,让千千万万的农户自觉地积极地应用农业高新技术。二是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使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究开发和转让推广,形成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新机制。三是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政府担保、发展银行风险投资业务、实施投资保险等办法,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以改变企业和农户不敢领先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的弊端。

 

(四)建立灵敏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矛盾,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必须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l、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素质,向知识化、综合化和实用化转变;拓宽服务领域,向产前拓宽,向产后延伸,为产前产后产中提供系列化服务:引导科研、教育单位与企业“联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于,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集成化的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给信息、供技术、建基地、搞示范、抓流通,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2、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为农户提供生产过程特别是农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的服务。3、搞活市场和流通。重视市场的研究和开拓,走以销定产的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按照民营、民建、民管的原则,积极推行合作制、股份制,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各类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建立起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的农产品大流通体系。

 

(五)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人口增加速度居高不下,这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跳出农业才能抓好农业,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推进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所以,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的战略举措,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为此,要高度重视提高小城镇的规划质量。根据工农结合、城乡相融、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按照建一个城镇、活一片经济。兴一批产业、富一方群众的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按照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因地制宜的确定每个小城镇的主要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金融保险、农产品流通加工、交通运输、农技服务。认真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后,能够扎根落户,开创出稳定的非农事业。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