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教育学类 > 文章详情

教育类毕业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

2019-08-23 09:27:00
来源:湖南自考网www.zikaosw.com

       每年的毕业论文都是令众多考生头痛的一件事,湖南自考网小编为教育类专业的考生,收集整理了“教育类毕业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以供考生参考。

        摘 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功能使它必然进行宏大叙事,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要求进行个人叙事,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内在张力。本文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为例。从人民幸福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有机结合的授课视角。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叙事;个人言说;幸福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3.01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3-0064-05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功能使它必然进行宏大叙事,但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大学生有对教育平等的内在要求,单纯采用宏大叙事话语方式会引发有的学生的抵触心理,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深入探索以幸福的讲授视角进行马克思中国化理论的课堂教学思路,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相结合的课程话语方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叙事的应然定位与实然落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各国采用的名称各不相同。或以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国民教育等公民科进行,或通过历史、地理等社会科讲授,虽然名目繁多,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的功能必然使它着眼于历史、国家、民族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宏大主题,同时根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采取解释世界、解释历史的话语范式,进行宏大叙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宏大叙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1]。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更具有宏大叙事的内在动因和逻辑基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积淀,一百多年的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迎来的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比其他国家都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一代代中国人民用血与火的代价艰辛探索而来的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需要统一的整体性、全景式的展现,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需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宏大叙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进入以“90后”、“00后”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90后”、“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独生子女的身份使他们无法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来接受我国以多子女家庭为标准建立的传统伦理道德关系,在家庭的地位使他们养成一种自我中心的性格,而这种几乎是“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对个人价值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平等的现代契约关系等市场规范结合起来,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以及信息时代知识的碎片化与审美娱乐化等种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当代大学生对教育中个人权利、平等对話的要求之强烈、对宏大叙事的排斥与反感大大超过前人。当“小时代”代替了大时代,一地鸡毛的琐屑的日常生活代替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遭遇到的种种实效性不足难题的深层原因与遭遇以瓦解历史完整性为旨归的反宏大叙事思潮密不可分。 

        反宏大叙事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解构主义思潮,而且恰恰是在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中产生了“宏大叙事”的相关理论。这种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我国流行开来,盛行于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热议。然而中西方对宏大叙事的批判都没有摧毁宏大叙事,而是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宏大叙事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对普遍性、总体性、历史性的追求是人类必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解构主义对宏大叙事的否定最终必然陷入一种唯我论,极端利己主义的状态。人们逐渐认识到,反宏大叙事不是否认人的超越性与崇高精神的价值,而是反对那种以整体性、普遍性的名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遮蔽的话语机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反宏大叙事的实质是对传统教育话语的反思。“话语是指一套在一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相互联系的思想,它嵌在文本、言辞和各种践行之中,关涉寻找、生产和证实“真理”的各种程序”[2]。话语的深层逻辑是一种社会权力结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宏大叙事理解为只注重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言行;采取规范化的正式语言,强调内容科学、表达准确、形式规范、逻辑严谨;以高高在上的 “必须”、“应该”的强势言说方式传播;忽视了个人叙事、情感叙事、生活叙事等个人言说方式,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宏大叙事的误读。历史是宏大的,个人是渺小的,但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个体生命汇聚成为历史长河,寻找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的契合点,恢复个体对的历史真实触感,在终极关怀中培养个人不断开放的现实视野,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宏大叙事。 

        二、 “幸福”视角探索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的有机融合 

        与其简单地说大学生反宏大叙事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困难,教育者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寻找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的有机结合。形式服务于内容,再夺人眼球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如果不依托于深化教学内容进行,就容易演变成哗众取宠的花哨表演。努力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指引人生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学习对其自身的价值所在,才能使提高教学实效性落到实处。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3]的重要课程,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大叙事。那么如何把这一宏大叙事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从人民幸福的角度阐释《概论》,探索一种把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政治叙事与生活叙事有机结合的视角。这种幸福的讲授视角并不是脱离教材、改变教学内容的自我言说,而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论后一种宏大叙事的个人言说方式。 第一,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概论》课宏大叙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概论》课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内容广泛,但这一理论体系广而不杂,有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始终,探索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中,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政策措施不断发展。教材中每一章都是这条“红线”的表现和深化。把握住这一条主线脉络,在讲授上就不会把各章看作是可以拆分的孤立部分,而是把每一章看作对这一主题深化开拓。而这一主题实现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最大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迫切希望依靠社会主义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由于此时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出现了曲折。面对“***”结束后国民经济水平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反复强调地说:“经济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不是社会主义。”[4]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突破了过去忽视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特征来理解社会主义的错误思维方式,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改革开放四十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代。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党逐渐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意味着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同步发展,也没有带来人民幸福度的提升。现实的矛盾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继续深化,对人民幸福的内容有了更丰富的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实现人民幸福的追求引发政府层面执政目标进一步丰富,而***同志更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使人民幸福的目标得到明确描述,对社会主义应该满足人民幸福的制度功能做了清晰的说明。 

        正是在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而这种丰富和发展的理解也必然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个具体方面。从对GDP增长的迷恋到追求科学发展,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政治生活强调政府的行政力量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尤其是基层群众自治,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布局,从凝聚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以及海内外一切热爱祖国的力量为中国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等等,抓住“实现人民幸福”的视角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处处体现着党和政府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时俱进发展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让人民得实惠享幸福的脉络思路。“幸福”这一讲授思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个松散的“理论拼盘”,而是从深度到广度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历史的延伸。 

        第二,把个人幸福的追求作为《概论》课个人言说的讲授依据。当今大学生已经步入“90”后和“00”后的时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绝大多数没有体会过父辈缺衣少食的艰辛,他们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普遍良好的物质生活,却常感慨着自己是“最悲催的一代”,这种幸福感很低的心态总被父辈简单地指责为“无病呻吟”,体会过从贫穷到富裕的“60后”、“70后”评价“80后”、“90后”、“00后”的惯用语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带着这样一种眼光去考量当代大学生就只能无奈地感慨“一代不如一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难讲归因为学生主体特点的变化。而实际上“80后”、“90后”、“00后”的人生和心态是所有走过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心路历程的缩影。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处于一种普遍贫穷的状态。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温饱、小康、富裕”的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在最初物质生活走向富裕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体会到了幸福感的迅速增加,但进入到新世纪后,尤其是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之后,人们发现物质生活的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不断下降,而之前被忽视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等因素变得重要起来。对于“90后”和“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物质生活比父辈丰裕,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出,从他们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年龄起就对物质之外的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环境非常关注,他们对幸福的认知远比父辈丰富,“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的反差使“90后”和“00”后大学生普遍呈现出焦虑和苦闷,这绝不是一句“不知足”可以简单概括的。 

        通过分析当代中国人心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可以发现:中国人民个体追求幸福的这种经历与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过程是完全一致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人们简单地以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吃好穿好就意味着幸福生活,我国政府也把GDP的快速增长理解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手段;当每个个体认识到在物质生活之外的丰富精神追求才是幸福的真正体现时,我国政府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拓展为“五位一体”的丰富内涵。当《概论》教师在授课时把个人体验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让学生们理解到国家大政方針的变化和个人命运的相连,理解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和个人理解人生幸福是如何一致的时候,中国梦和“我的梦”就有机结合起来,教材上的“大道理”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关注的“小幸福”。 幸福话语的讲授方式可以建立起国家与民众、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语境。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习惯的以“政治话语、官方话语、意识形态显性话语遮蔽了个体话语、生活话语,远离社会现实境遇好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5]的弊端。这样的讲授会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政策变化与现实发展的内在联系,更加深刻理解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三,人民幸福与个人幸福结合传播言说符合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阶级社会共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与社会制度下普遍发挥着维护国家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绝不仅仅于此,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优越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894年正在筹办《新纪元》周刊的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泽培·卡内帕写信给恩格斯,希望他能够从马克思的著作里找到一段最简短的文字表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恩格斯经过慎重考虑回信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这段话用最简短的语言最深刻地揭示出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思考,“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各方面理论和实践的目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物质财富与精神生活、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多方面统一的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为少数人幸福服务的历史局限性,根本无法承担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职能,在西方发达的物质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单向度的人”的畸形。 

        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去禁锢人民的思想,而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人的本质性、终极性问题,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将教育对象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又不至于使其失去应有的个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基于这种目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不应该仅有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世界,还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情感需要,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的、思想的、道德的、价值的问题与困惑出发,围绕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日常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语从政策宣传、理论灌输转向关注精神境界、传播幸福观念,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层的人文关怀。 

        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的有机结合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的有机结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材体系建设和课堂讲授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需要把最优秀的理论研究人才和教学队伍集中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领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的结合提供队伍保证、学理依据和叙事材料。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结合的关键。***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关注现实的目光。以《概论》课为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经验以及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它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服务民生,既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反思,也有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包含着对人生、社会、世界、人类未来的深层思考,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对教师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概论》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中西方文化、历史也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概论》课教师还要有一双关注现实生活的眼睛和透视现象的心灵。只从《概论》讲《概论》,很容易变成一个政府政策的注释者;只从理论讲理论,就成了远离学生生活的“老古董”。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放到宏大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甚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背景中讲述、把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入联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实际,用真诚的话语把抽象理论转化成浸润学生心灵的甘泉。由此,毫不夸张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由教师队伍中最优秀的人才来承担。但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与学识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轻视与怀疑。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科研的时间投入,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存不合理的科研量化式评价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不仅对教师主观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与学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有机结合的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多次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修订了2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宣部、教育部全面修订高校本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大纲),组织新教材任课教师全员培训,讲好用好新教材[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核心内容已经体现出稳定性和规范性,教材的稳定有利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构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这种抽象性、规范性的学术语言必须经过课堂讲授转换成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个人叙事、生活叙事、情感叙事,即语言“接地气”,才能走入学生的头脑与内心。近年来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案例和重点难点解答系列,也是在教材与课堂之间、宏大叙事和个人言说之间建立媒介的有益探索。 

        再次,教材语言到教学话语转化是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结合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获得更多叙事素材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积极探索以时尚的语言形式,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讲述深刻的道理。涌现出一批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幽默、率真的时尚语言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言生动有趣又不失学术上的真诚,获得了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90”后和“00”后大学生在各类新媒体上制作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表情包”,既宣传了正能量,又具有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思维视野和语言风格,这些探索都提供了大学生认知和接受的个人叙事话语机制的有益尝试。清华大学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学堂在线”开设了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此后又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将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四大要素统筹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人变成主人,这些形式都丰富了个人言说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话语接“地气”是教学亲和力产生的重要条件[8]。把教材的理论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话语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抬起头、挺好课,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眼、入耳、入心。 

        参考文献 

        [1] 邵燕君.宏大叙事解体后如何进行宏大的叙事[J].南方文坛,2006(6):32. 

        [2] 张清民.话语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3]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 

        [4] ***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5]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6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 

        [7] 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 [N].北京:人民日报,2019-3-18(1). 

        [8] 雷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四种魅力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49-53. 

        以上“教育类毕业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由湖南自考网指导老师收集整理。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