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本科论文 对“大爆炸”改革战略的评论

2018-05-22 10:36:57
来源:湖南自考网
在东欧和前苏联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萨克斯等人提出的"大爆炸"(big bang)改革战略曾经风靡一时。这一战略的拥护者当初许诺,实行这一战略会很快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大爆炸战略使经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近来,萨克斯及其朋友甚至搞出了数学模型来证明他们的政策主张没有错(Sachs/Woo,1994)。

本文将系统地说明,为什么"大爆炸"战略不可能达到其预定的目标。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解释的是,"大爆炸"战略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应当以这种方式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传统计划经济在经济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证明,这种特殊的经济结构如何使大爆炸战略必定陷入困境。

一、"大爆炸"战略及其所面临的经济结构问题

大爆炸战略是萨克斯等人在1989-1991年间发展起来的。按此战略主张,改革中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尽可能快地同时作到下述五点:宏观经济稳定,这要求使国家预算接近平衡并严格控制信贷;放开大部分物品的价格;经常项目下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建立社会保障网;私有化。但在少数几年中不可能将大批工业企业都私有化,完成私有化必然要花费较长的时间(Fisher/Frenkel,1992)。因此,本文所评的大爆炸战略就只限于那种一下子放开物价并力图同时实现上述前四点的作法。 可惜的是,大爆炸战略所要改造的传统计划经济具有一种特殊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妨碍了大爆炸战略达到其预定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中央领导机构致力于公共开支的最大化,个人则不需要单独用其劳动或财产收入去交换公共开支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这里,投资也是一种公共开支。这样,实际公共开支G就是实际总产出Y与个人消费C之差:

G=Y-C (1)
为了使公共开支最大化,中央领导机构利用实物平衡表来制订和执行指令性的集中计划,一方面尽力增加实际的总产出,另一方面则尽力减少个人消费。为了增加实际总支出,中央领导机构必须通过增加实际劳动报酬,来刺激代表性劳动力增加其实际劳动量。但是代表性劳动力在实际劳动报酬增加之后必定会增加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求。中央领导机构当然不会允许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大于其需求,因为从公共开支最大化的角度看这是浪费资源。但是它可以通过增加名义劳动报酬、冻结物价和减少用于消费品生产的资源来使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小于其需求。而如果个人消费品的供给总是等于其需求,那一套使公共开支最大化的实际劳动报酬就?quot;没有短缺的最优劳动报酬"。在同样的效用函数下,这种最优劳动报酬越高,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储蓄就越多,其储蓄的边际效用也就越低。我们可以证明:在给定的物质激励结构和实际劳动报酬下,如果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小于其需求,减少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就会减少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量,从而减少实际的总产出。但是,如果那?quot;没有短缺的最优劳动报酬"比较低,从而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储蓄比较少,而储蓄的边际效用比较高,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小于其需求就会增加实际的公共开支。这时减少个人消费品的供给虽然降低了实际的总产出,但是在一定限度内,实际总产出减少的数量小于个人消费减少的数量,因而降低个人消费品的供给会增加实际的公共开支。 实行过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建立起以公共开支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之前,几乎都是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在消费品供求平衡的条件下,这种国家的实际劳动报酬势必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开支在存在着普遍的消费品短缺时会高于没有这种短缺时。正因为如此,传统计划经济国家中几乎都存在着普遍的消费品短缺(Zuo,1995)。

由于存在着上述因果关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几乎普遍地同时并存着下述几种现象:

1.相对于有着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共开支占实际总产出的比重要大得多(Kornai,1992)。这种公共开支份额过大的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货币支出的结构上尤其表现在实际总产出和生产潜力配置的结构上。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公共物品的生产在生产潜力上所占的比重总是大大高于在市场经济之下。 2.存在着普遍的消费品短缺。这意味着在传统计划经济下

Cd>Cs=C (2)

这里Cd是个人消费品的需求,Cs则是个人消费品的供给。由于个人消费品的需求大于其供给,个人消费C就只能等于个人消费品的供给Cs。

3.个人的实际储蓄过多。个人的实际储蓄不仅包含了个人的自愿储蓄Sv,而且包含了个人的强迫储蓄Sz。在传统计划经济中代表性劳动力的个人实际储蓄过多,是由于普遍的消费品短缺造成了个人的强迫储蓄。强迫储蓄Sz是消费品需求Cd大于个人消费品供给Cs的部分:

Sz=Cd-C =Cd-Cs (1)

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尽管存在着普遍的消费品短缺,代表性劳动力通常还是只用物价总水平将其名义劳动报酬折算为实际劳动报酬。消费品短缺的作用表现在不自愿的强迫储蓄Sz上。虽然这是一笔不自愿的储蓄,代表性劳动力也不会白白放弃它,而会把它存蓄起来。这就表明,他仍然把这种强迫储蓄看作是一笔真实的实际储蓄,相信他将来可以用这笔储蓄换得相应的个人消费品。在这种情况下,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报酬



这里S是代表性劳动力的个人实际储蓄。

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强迫储蓄Sz与自愿储蓄Sv一样,只能变为银行存款或国债。中央领导机构通过其下属的财政金融系统,将个人的这些货币储蓄集中起来,用于购买必须向企业付款的公共开支物品(如投资品),或用于直接提供公共开支物品所必需的货币开支(如教育、医疗等系统的工资)。这些必须付款的公共开支物品和提供公共开支物品所必需的货币开支可以看作是公共开支物品的名义供给PIs,而用于这两方面的货币资金则可以看作是公共开支物品的货币需求。除了个人的名义储蓄P?(Sv+Sz)之外,可以用于形成公共开支物品的货币需求的还有企业向国家的各种上缴(上缴利润与税收)T和增发的货币dM。这样,如果公共开支物品的名义供给等于其货币需求,我们就会有

P?Cs+PIs=P?(C+Sz+Sv)+T+DM (5)

式(5)所描述的状况在现实中很难遇到,但是它却最清楚地显示了实行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所面临的结构性两难处境:由于存在着消费品的普遍短缺,个人的名义消费P?C只能等于个人消费品的名义供给P?Cs。但是个人的名义消费需求P?Cd=P?(C+Sz)>P?Cs。而如果从公共开支物品的货币需求中扣除了名义的个人强迫储蓄P?Sz,公共开支物品的名义供给就会大于其货币的需求。一方面是个人消费品的求过于供,另一方面则是公共开支物品的供过于求。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结构之下,不可能靠大爆炸战略一下子将传统计划经济改造为市场经济。两方面的原因使大爆炸战略必然陷入困境:一下子放开物价会降低大部分居民主观上认为的福利程度,从而激起强烈的抵抗情绪,造成政治上以至经济上的剧烈动荡;一下子放开物价还会引致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发,使市场经济中常规的宏观经济稳定措施失效。 以下将分别论述大爆炸战略在这两方面所造成的恶果。

二、主观福利程度的变化

这里之所以把居民所认为的福利程度称作"主观的",不仅是因为它是人们主观上所感受到的福利程度,更主要的是因为这种福利程度以人们主观上所认为的个人实际储蓄为基础。

其它条件不变,这里所说的主观福利程度随着实际的个人消费、个人的实际储蓄、个人所享受的免费福利或闲暇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的实际储蓄,是上节的公式(3)所定义的那种个人实际储蓄。在这种个人实际储蓄中包括了不自愿的强迫储蓄。某些西方的经济学家会说,这样的个人实际储蓄是一种虚夸,因为它是在普遍的短缺下形成的;实际的总产出不会容许形成这么多的个人实际储蓄;在把这种个人实际储蓄折算成真正的个人实际储蓄时,必须要打某种折扣。这种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可惜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并不想遵照这些经济学家的训诫行事,他们通常仍然会按照那种虚夸的个人实际储蓄来估价自己的主观福利程度。社会上的广大群众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宏观经济是否平衡,他们只是根据预期的价格水平来把自己的名义储蓄折算成实际储蓄,决不会承认这样折算成的实际储蓄中有一部分是虚夸的。

向市场经济过渡意味着降低公共开支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如果这一过渡象大爆炸战略所要求的那样快速推进的话,个人所享受的免费福利就不可能在这一过渡的过程中增加。这样,在大爆炸战略之下,代表性劳动力的主观福利程度不可能由于免费福利的增加而提高;这一主观福利程度会不会显著下降,就完全取决于实际的个人消费、个人的实际储蓄和闲暇是否增加和在什么程度上得到增加。

如果遵循大爆炸战略,在财政金融方面实行紧缩的同时一下子放开物价,普遍的物品短缺肯定很快就会消失。要是我们只想不惜一切代价地消灭短缺的话,那就确实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比大爆炸战略更快地达到这一目的。但是,消灭短缺并不一定会提高大多数居民主观上的福利程度。相反地,如果在消费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消灭消费品的普遍短缺的话,这样的消灾短缺多半会降低代表性劳动力主观上的福利程度。

在原先存在着普遍的消费品短缺的条件下,消费品的需求普遍大于其供给。要想在这种状况下消灭消费品的普遍短缺,就必须在给定的宏观名义总需求之下普遍提高消费品的价格。这正是大爆炸战略的前两点所主张的。但是,如果真象大爆炸战略所主张的那样在稳定了的宏观名义总需求之下一下子放开物价,代表性劳动力名义劳动报酬的增长就不可能赶上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报酬就必然下降。而这种实际劳动报酬的下降如果不表现为实际的个人消费的下降,就一定会表现为个人实际储蓄的减少。个人消费的下降和实际储蓄的减少又都会降低群众主观上的福利程度。

即使没有稳定宏观名义总需求,能够在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同时提高名义劳动报酬,只要消费品的供应不增加,放开物价以消灭短缺就必然会降低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报酬,减少个人的实际储蓄。在这种情况下,名义劳动报酬W的上升必然会慢于消费品价格P的上升。这是因为在放开物价之前,实际的个人消费品需求Cd大于个人消费品的供给Cs:Cd>Cs。但是根据正常的效用函数,实际的个人消费品需求与个





如果在放开物价的时候消费品的供给Cs不增加,则个人消费品的实际需求Cd必将减少到个人消费品的实际供给Cs的水平,以便达到二者



愿的实际储蓄Sv也必然会减少。由于消费品的短缺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强迫储蓄Sz也必定会降低到零。这样,如果在放开物价的同时没有增加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实际的个人储蓄和实际的劳动报酬都不可避免地会下降。

这差不多正好就是大爆炸战略的直接后果。一下子放开物价可以使个人消费品的实际需求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就降低到个人消费品实际供给的水平。但是消费品的生产却很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由于其价格的上升而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因为大爆炸战略主张恰恰是在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体制时就一下子放开物价(它主张同时放开物价和实行私有化),就根本不可能设想企业会迅速地对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作出充分的反应,很快地大幅度增加个人消费品的供给。这样,在大爆炸战略下形成的局面总是近似于"放开物价的同时不增加消费品供给"。

放开物价而不增加消费品供给,会由于减少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报酬和实际的个人储蓄而降低其主观的福利程度。在这方面,大爆炸战略几乎必定起着降低代表性劳动力主观福利程度的作用。大爆炸战略增进代表性劳动力主观福利程度的唯一途径,是消除短缺条件下用于采购的过多劳动。当消费品短缺时,代表性劳动力必须付出比市场经济下多得多的辛劳来购买同样数量的个人消费品。大爆炸战略迅速消除了消费品的短缺,使代表性劳动力可以大大减少其用于采购的劳动,从而增加了他的闲暇。只是在这一方面大爆炸战略才确定无疑地提高了代表性劳动力的主观福利程度。但是,无论是根据理论分析还是近年的实际经验,采购劳动的减少所增加的主观福利程度都不太可能足以抵消个人实际储蓄下降所降低的主观福利程度。因此,大爆炸战略总的说来在短期内会降低代表性劳动力的主观福利程度。

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代表性劳动力主观福利程度的降低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代表性劳动力主观福利程度降低,意味着大多数群众认为他们的生活状况恶化了。只要国家的政治结构允许,广大群众会利用罢工、示威以至更激烈的手段来迫使政府提高他们的名义劳动报酬,试图以此来阻止他们的实际劳动报酬的下降。这样巨大的群众压力会使任何宏观经济稳定政策都无法贯彻,使整个经济陷入物价与工资螺旋上涨的恶性循环。代表性劳动力主观福利程度的降低还会破坏群众对经济改革的信任,使推行大爆炸战略的人失去广大群众的政治支持。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已经在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看到了:尽管俄罗斯政府最终是靠武力打垮激烈批评大爆炸战略的反对派的,可它还是丧失了多数群众的支持。除了捷克以外,东欧和前苏联各国所有主张大爆炸战略式的经济政策的人实际上都已经失去了政权。我们后面还会说明,是什么特殊情况使捷克至今还在这方面是个例外。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代表性劳动力主观福利程度的降低并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推知,如果在放开物价的过程中增加了消费品的供给,就能够减轻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储蓄和实际劳动报酬下降的程度,在稳定的名义总需求下还可以减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品的供给如果增加到某种程度,就完全可能出现下述情况:虽然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报酬从而实际储蓄减少了,但是代表性劳动力仍然会感到,尽管实际储蓄的减少降低了他的福利程度,实际消费的增加却提高了他的福利程度,而且这种提高足以抵消储蓄减少所降低的福利程度而有余。这时他会感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提高了他的福利程度,这种过渡会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赞同。

就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开始阶段实际劳动报酬也不是必定要下降的。我们可以证明:在传统计划经济中,有效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必定高于边际劳动的报酬,而代表性劳动力的全部实际劳动报酬是否高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却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Zuo,1995)。如果在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前,代表性劳动力的全部实际劳动报酬低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实际劳动报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上升。不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满足前边所说的经济结构方面的条件:代表性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报酬能够上升到多高,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整个经济的分配结构,而且取决于消费品的供给增加到了什么程度。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发

"大爆炸"战略一下子放开物价,还会引起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发。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前,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名义总需求大于名义总供给。这意味着这时的名义总需求是名义总供给的A倍,A>1。这时,对应于公共开支的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α0;大于市场经济下的这一比例α1。相应地,这时个人消费品占总产出的比例为1-α,它小于市场经济下的这一比例1-α1;。如果名义总需求保持不变,那么放开





在大爆炸战略下,物价放开的时候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基本不变。这就意味着,在大爆炸战略下,放开物价会使个人消费品

使职工们要求相应地提高名义劳动报酬,以便使实际劳动报酬至少不下

品的生产部门不会引起什么问题,因为这个部门的名义总收入和产品价格都上升了这么多倍。但这却使公共开支物品的生产部门立刻陷入困境,因为该部门的名义总收入只能上升到原来的A?α1/α0倍,

A?α1/其职工名义劳动报酬提高的比例来提高其产品价格,它们就会由于名义需求不足而陷入销售危机;如果它们不将其产品价格提高这么多,它们就会陷入无法支付职工劳动报酬的财务危机。这种财务危机将迫使公共开支物品的生产部门降低其产量,产量下降又会加剧物价的上涨。整个经济于是陷入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发的局面。

大爆炸战略所引发的这种结构性危机使市场经济中常规的宏观经济稳定措施失效。无论是利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手段,如果扩大名义总需求,则公共物品生产部门的名义总收入虽然可以增加,个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却会增大,职工要求名义工资上涨幅度也会增大。如果减少名义总需求,则个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虽然会降低,公共物品生产部门的名义总收入却同样降低了。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出现公共物品生产部门的财务危机和生产下降。

前边的公式(5)所描述的状况最清楚地显示出这种结构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计划经济下公共物品的名义供给PIs等于其名义需求P?(Sz+Sv)+T+dM。如果名义总需求维持不变,则名义总供给等于名义总需求。但是这时对个人消费品的名义需求大于其名义供给,差额为名义强迫储蓄P?Sz。在这种情况下一下子放开物价,个人消费品价格将会上涨,而公共物品生产部门却会陷入销售和财务危机,因为公共物品的名义需求至少要减少P?Sz。这时消费品涨价与公共物品的生产下降就会并发,而宏观经济政策则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扩大名义总需求将加剧消费品的涨价,缩小名义总需求又会加剧公共物品生产部门的财务危机。

进一步的问题是,上述结构性危机还会转化成名义总需求不足的经济衰退。在一下子放开物价的"休克"之后,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会出现大批的亏损企业。如果真象大爆炸战略所要求的那样立即完成私有化并收紧信贷、平衡预算,这些亏损的企业就必须立即关门。由此造成的失业很可能会大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对个人消费品的名义总需求也显著减少。那样不仅公共物品的生产会大幅度下降,连个人消费品的生产也至少会在短期中由于需求不足而减少。

在前几年东欧和苏联各国发生的种种经济现象,为上述大爆炸战略引起结构性危机的论点提供了佐证,根据前边的分析,大爆炸战略必然会迅速减少个人的实际储蓄,同时使公共物品的生产相对于个人消费品的生产大幅度下降。近几年,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的国内储蓄急剧减少;在中欧各国,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而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却急剧扩大(Hughes,1994)。这是因为轻工业主要生产个人消费品,而重工业却主要与公共物品的生产有关。

大爆炸战略的拥护者有一张王牌:捷克的通货膨胀较轻,而失业率和生产的下降也很低。其实利用这种现象来为大爆炸战略辩护,不过是捷克总理克劳斯的花言巧语而已(Hughes,1994)。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捷克相对较多地生产个人消费品,斯洛伐克则较多地生产军工产品等用于公共开支的物品。当捷克斯洛伐克在克劳斯的领导下放开物价时,公共物品生产部门的销售和财务危机以及生产下降相对较多地由斯洛伐克承担。斯洛伐克也正是由于克劳斯的经济政策使其经济陷入困境才与捷克分裂的。捷克的经济状况比较好,只是由于斯洛伐克为它承担了大爆炸战略所引起的恶果。而正是克劳斯的经济政策要为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裂负责。捷克的情况只能证明本文对大爆炸战略的批评是正确的。

四、结 语

本文的分析已经证明,大爆炸战略之所以会引起上述两方面的恶果,是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个人消费品生产所占的比重太低,个人消费品的供给小于其需求。如果在放开物价的过程中能够适当地调整经济结构,使消费品生产有一个足够大的增长,就可以免除这两方面的恶果。但是大爆炸战略主张一下子放开物价,它不可能给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留下足够的时间,这就使大爆炸战略必然会陷入困境。调整产业结构、大幅度增产消费品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要想使消费品供给在调整物价的过程中有一个足够的增长,就只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将消费品价格调整到供求均衡的水平。在这个时期的开始阶段,由于市场机制还没有起作用,甚至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原有的计划经济机制去增加消费品的供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一种渐进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作法。

由于大爆炸战略不可能在放开物价的同时大幅度增产消费品,它就只能在放开物价之后解决调整经济结构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通过大幅度增加消费品供给而将经济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大爆炸战略的第一点要求--宏观经济稳定。过多的生活水平下降的公共开支物品生产部门的职工将能够施加足够的政治压力,经常迫使政府放弃宏观经济稳定的财政金融政策。只有在就业结构调整到大体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之后,才可能长期持续地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而这样的经济结构调整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正因为如此,大爆炸战略在大多数国家都没能坚持贯彻到底。这一战略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为它的目标只有在较长时期中才能实现,而它却要在短期内就达到,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TAG标签: 湖南     本科     战略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