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本科论文 河南省所有制结构的比较研究(上)(下)

2018-05-07 09:19:44
来源:湖南自考网
摘要:本研究报告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同志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论述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为依据,立足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对河南省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报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了综合比较,坚持用数据支撑观点,从对现实所有制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得出结论。研究报告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全国各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看河南的所有制结构。主要对全国各省份、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比较,从而找出了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在全国的位次。第二部分,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演进的纵向比较。主要对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构成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继续优化河南所有制结构的有关认识和观点。第三部分,河南省所有制的行业结构分析。主要研究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成分在河南工业40个行业中的布局、作用及各自所处地位的变化。第四部分,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优化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这段话,既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出现生产力大发展、综合国力空前增强的可喜局面的基本经验,也指出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创造体制条件的艰巨任务。

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根本体现,是经济结构的基础。所有制结构的演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下降,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所有制格局。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河南实际,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科学认识所有制结构的历史变迁和现状,正确估价河南省所有制结构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处于何等位置及其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针对性,理清河南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思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从全国各省(市、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看河南的所有制结构

(一)1985-1995年全国各省(市、区)所有制结构变化情况

如果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做国有经济占有绝对优势,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1/3,并高于集体经济所占比重看做国有经济为主;把集体经济比重高于国有经济比重,同时也高于其他经济比重看做以集体经济为主;把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高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和或分别高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看做以其他经济成分为主,那么,1985-1995年全国各省(区、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可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85年,全国29个省(市、区)中,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的达27个,占93%,全国基本上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而到了1995年,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的省份下降到13个,下降幅度超过50%。集体工业为主的省(区、市),1985年只有2个,1995年达到7个,增加了3.5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5省市,1985年尚是国有经济包打天下,占绝对优势(海南1985年是广东辖区),经过10年时间,变成了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到1995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所有制结构(以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新规定计算的所有制比重,新规定计算大约为原规定的90%左右)如表2所示。



从表2所显示的数据可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1.若按我国三大地带划分,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东部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若按大区划分,东北、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华北、西南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华东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中南地区以其他经济成分为主。

2.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有18个,多是中西部的工业小省,这些省份国有工业总产值不足全国工业总值的1/3。而非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多是沿海工业大省,如浙江、山东、广东和江苏4个非国有经济为主的省份,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12%。

3.河南省属集体经济为主的省份。集体工业的产值达到工业总产值的40.25%。农村工业为主与集体工业为主是一致的,因为农村工业几乎全部是非国有工业。全国非国有经济比重为67.4%(集体经济35.55%,其他经济31.84%),河南的非国有经济比重为68.11%,略高于全国的比重。个体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7%,河南个体经济的比重占8.3%,低于全国水平。

(二)1997年各省份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以及全国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

各省份1997年与1995年相比国有经济份额的变化见表3,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见表4,全国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占全国新增工业产值的比重见表5。





从表3、表4、表5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1997年,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的非国有成分又有较大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在所有省份都有所下降。河南省的国有工业产值在1997年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61%,略高于全国25.52%的水平。这种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有关,但更主要的是非国有经济成分总量的迅速扩张。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的绝对量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但其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通过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这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成功之处。另外,从1997年独立核算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经济效益的比较可以发现,国有工业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国企亏损面为38.2%,高于集体企业亏损面一倍多;国企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产值72.64元,仅为集体企业该项指标的28.38%;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7.58元,为集体企业该项指标的49.2%。虽然国有工业企业的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产值利税率、平均每一职工创造利税等指标高于集体企业,但这只是说明国有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并不说明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高。从表4可以知道,国有工业企业平均每一职工占有固定资产98494元,是集体企业职工的3.4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1346元,是集体企业的76.0%。从国有工业与非国有工业占全国新增工业产值的比重看,从1981年到1997年,国有工业的比重由49.6%下降为4.7%,非国有工业的比重则由50.4%上升为95.3%。这一巨大的反差表明,国有工业企业在新增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这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不相称的,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既是我国改革的初始目标之一,也是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是完全符合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在今后10年一20年的时间跨度内,由于非国有经济对增长的贡献率还会超过国有经济,因此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国有工业比重的上升仍是一种主导趋势,但是,公有制为主的局面不会发生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管理的重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目前的以管理国有经济为主,逐步转移到以管理非国有经济为主的轨道上来。重心不转移,对非国有经济的管理便不可能得到加强,这点在非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沿海省份显得尤为突出。

2.改革以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动力,这就与较多依赖国有经济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因此,今后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协调地区不平衡,实现国家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的重要方针。

3.目前国有工业只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4左右。而非国有工业已进入几乎所有工业领域,继续维持国有经济在所有行业的存在似无必要,因为那样既不利于发挥国有工业的比较优势,也不利于竞争局面够充分展开。因此对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进行社会分工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就要对国有经济所分布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国有经济有秩序地退出一些非国有经济有能力、愿意或可以进入的领域,保留和加强非国有经济无力、不愿意或暂不允许进入的领域,如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基础工业部门和高精尖技术部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演进的纵向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遵循了一种市场化的、渐进式的改革模式。经过改革,河南省与全国一样,出现了经济增长集约化、经济主体多样化、投资渠道多元化、政府调控间接化和市场形态买方化的趋势和局面。这种趋势和局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现象。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演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与条件下进行的。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进程,对河南省所有制结构的演进与变化进行纵向的分析和比较,是十分有益的。

(一)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总产值的构成变化及分析

河南省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的构成变化见表6。



从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看,从1978~199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34倍,其中,国有工业产值增加13倍,一集体工业产值增加45倍,城乡个体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产值增加,从有统计数据的1980年算起。到1997年,增加了35467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类型经济的比值,1978年为74:2.6:0,1997年为2.63:3.46:3.78;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值,1978年为7.4:2.6,1998年为2.8:7.2。由此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从1978~1997年的20年里,河南省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经济的比重由74%下降到27.6%,由绝对优势地位变为处于非主体地位。(2)在这20年里,河南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一目前在各种经济成分中,集体经济的比重已超过国有经济,1997年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34.6%,比国有经济高7个百分点。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在公有制经济中,集体经济将会上升到主角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由原来的微不足道,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无比例可言,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参天大树。不仅绝对值达2000多亿元,而且其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达到37.8%,分别超过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

如果把***同志南方谈话前的1991年与1997年作一比较,我们发现这6年河南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是最迅速的。从1991一1997年,河南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成分各自所占的比重:1991年5.32:3.38:1.30;1992年为4.87:3.63:1.50;1993年为4.23:3.94:2.22;1994年为3.45:4.17:2.38;1995年为3.18:4.03:2.79;1996年为2.96:3.63:3.41;1997年为2.76:3.46::3.78。在这6年间,国有经济的比重由53.2%下降到29.6%,降幅为23.6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由33.8%上升到34.6%,升幅为0.8个百分点,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其他经济成分由13%猛增到37.8%,增幅达224.8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份额。

我们把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情况与1997年做一比较,发现1997年河南省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极为深刻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在1995年,河南省的集体经济比重高于国有和非公有经济,在全国属于集体经济为主的省份;而到了1997年,非公有经济第一次超出了集体经济,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居第一位,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按照1995年工业普查的划分,河南省也成了其他经济成分(主要是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省份。非公有经济在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居全国第一,既不沿海、也不沿边,传统计划经济痕迹明显的内陆省份居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它对河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将是一个应认真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的构成变化及分析

河南省1978-1997年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见表7,1990年一1997年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见表8,1978-1997年职工人数和新就业人员结构情况见表9。从表7、表8、表9可知:



1.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从业人员的所有制构成中,人员增加最快的是非公有经济成分,其次是集体经济,再次是国有经济。从1978―1997年,河南省从业人员由2807万人增加到4820万人。增幅为71.7%;职工人数由420万人增加到841万人,增幅为100.2%;国有经济的职工人数由346万人增加到603万人,增幅为74.2%;城镇集体经济的职工人数由74万人,增加到177万人,增幅为139.2%;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3万人增加到222万人,增加了73倍。

2.就工业从业人员的构成变化看:

(1)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在1990-1997年间虽有一些变动,但相对稳定。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国有经济职工数下降近30万,是近年来变动最大的,这表明国有经济已从一些领域退出,国有职工的身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城镇非公有经济的从业人员有了大幅度增加,1990年为5.09万人,占城镇职工人数的0.16%,1997年为51.06万人,占当年城镇职工人数的14.53%。(3)农村工业从业人员1990年为172.05万人,占当年全省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4.99%;1997年为311.72万人,占当年全省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7.01%。农村工业是非国有经济成分,农村工业从业人员的大幅度增加,是我省工业从业人员增加的主要来源。

3.就工业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和新就业人员的所有制构成看:(1)国有经济职工在全省从业人员中所占的百分比,从1978年到1997年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1978年为12.3%,1997年为12.5%;城镇集体经济的职工所占百分比在上述年份里有一定的波动,呈现比重上升的趋势,1978年为2.6%,1997年为3.7%;增幅最大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职工人数,从1978年只占0.1个百分点,到1997年占4个百分点。(2)城镇职工人数的经济类型结构表现为,国有经济职工比重下降,由82.4%下降为71.7%,降幅为10.7个百分点;城镇集体经济职工比重上升,由17.6%增加为21.0%,增幅为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由1990年的0.1%,增加到1997年的7.3%。(3)城镇新就业人员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吸纳人员的比重都在下降,1978年分别为66.3%、26.1%,1997年降为38.3%和13.4%;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吸纳新就业人员的比重在大幅度提高,1978年仅为7.6%,1997年达到48.3%。

(三)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情况及分析

河南省各种经济成分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见表10。各种经济成分局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1。

从表10、表11可做如下分析:1.如果把经济类型划分为三大类别,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成分,可以看到,从1990-1997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6.12亿元,增加到1165.19亿元,增加了5.65倍;其中,国有经济投资额由108.23亿元增加到569.15亿元,增加了5.26倍,集体经济由24.57亿元增加到222.67亿元,增加了9.06倍,其他经济成分由88.01亿元增加到373.37亿元,增加了4.24倍,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其次是国有经济,再次是其他经济成分。从产出情况看,1990-1997年,工业总产值由1036.73亿元增加到5642.14亿元,增加了5.44倍,增幅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基本相当。其中,国有工业产值由572.03亿元增加到1559.55亿元,增加了2.73倍;集体经济由358.44亿元到1954.53亿元,增加了5.45倍;其他经济成分由106.26亿元增加到2128.06亿元,增加了20.03倍。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增加4.24倍,同期产值增加20.03倍,说用其投资效果最佳;集体经济投资增加9.06倍,同期产值增加5.45倍,投资效果次之;国有经济投资增加5.26倍,同期产值只增加2.73倍,投资效果最差。

表111990-1997年按经济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



2.从最近5年(1993-1997年)看,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依次为61.8、58.0、54.4、51.0、48.8,呈逐年下降趋势;集体经济的投资比重依次为16.7、17.1、17.6、18.5、19.1,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其他经济成分的投资比重依次为21.5、24.9、28.0、30.5、32.1,年均提高2.65个百分点,比集体经济的投资增幅高4倍多。这种投资结构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的下降,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功能矫正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经济将逐步从一般性加工工业中退出而转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其在生产领域的投资总量将继续收缩,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集体经济在我国特别是河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集体经济投资比重的上升是必然的趋势,但集体经济投资比重的上升幅度及产出效益如何,将取决于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和经营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其他经济成分1997年的工业产值分别已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与其投资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从长远看,这一部分的投资比重将继续增长,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保护其他经济成分的合法权益,保护其市场主体的地位,促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表明,在可比较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投资等项目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从国内贷款所占比重来看,1990-1997年(没有统计数据的年份不包括在内),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人和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年均比重分别为27.3、22.9、2.45、26.6,各种经济成分年均比重为20.5,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国有经济、其他经济成分(不含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经济,而城乡个体经济从银行获取的贷款,只占各经济成分平均贷款比重的1/8,这反映了银行贷款政策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与个体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国有经济从银行获取的贷款比重最大,但投资比重却连年下降,产出效果也很不理想,其中缘由应认真反思。(2)从利用外资所占比重来看,1990-1997年,各种经济成分年均比重为6.4,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人、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分别为7.95、3.6、0、25.9,这种状况是由外商投资的预期心理所决定的,也是由投资风险和回报率决定的。国有经济有许多别的经济成分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外资的比重虽高于平均数,但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不相称,这应从国有经济的效率方面查找原因。集体经济利用外资比重大大低于平均数,表明从总体上看我省集体经济还没有真正“长大”,还缺乏像“春兰”那样享誉海内外的集体企业。(3)从自筹资金所占比重看,1990-1997年,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平均为57.5,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城乡个体经济、其他经济成分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分别平均为47.2、57.1、89.9、37.6。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城乡个体经济,其投资的绝大部分是自筹资金,城镇个体经济的投资则百分之百的是自筹资金,这一方面说明了这部分劳动者投资积极性高,利益直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经济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我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如何解决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单一的问题,应尽快摆上各级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四)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变化及分析

我省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类型经济成分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变化情况见表12。



从表12可知,1980年河南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49.13%,居第一位,其他类型经济成分仅占4.4%,可以说微乎其微。10年后,1990年,国有经济的商品零售额虽仍居第一位,但比重有所下降,特别应注意的是,其他类型经济的比重上升到29.7%,超出集体经济而居第二位。从1991年开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而其他类型经济的比重则一路领先,不断攀升。199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构成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其他类型经济成分的销售额的比重在这一年第一次超过了国有经济的比重,由第二位跃居第一位。到了1996年,其他经济类型的几重突破50%大关,比国有加集体的全部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之和还要略大一些,完成了其他类型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由处于补充地位到超过集体经济比重――继之超过国有经济比重――最后超过国有与集体比重之和的“三级跳”。到了1997年,其他类型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又净增8.6个百分点,已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三、河南省所有制的行业结构分析

工业行业共有40个,我们对河南省1995年和1997年可比较的39个行业进行分析研究。在这39个行业中,某一经济成分在该行业中产值超过50%,可称之为占绝对优势,不到50%,但与其他两种经济成分相比仍占首位,称之为占相对优势。

1995年河南省按经济成分划分的各行业总产值见表13,该年各经济成分在各工业行业的产值比重见表14。1997年河南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行业总产值见表15,该年各经济成分在各工业行业的产值比重见表16,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见表17。



通过对表13-17的分析,我们产生如下认识:

1.国有经济为主的行业有了较大的减少。从1995年到1997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国有经济为主的行业由原来的22个,减少到17个,下降了23%;其中,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行业由19个减少到14个,下降了26.3%,即有超过1/4的行业在两年时间里国有经济丧失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以国有经济为主的行业,1995年有17个分布在重工业领域,5个分布在轻工业领域,分别占77.3%和22.7%;1997年有10个分布在重工业领域,4个分布在轻工业领域,分别占71.4%和28.6%。

1995年,国有经济份额超过95%的行业有3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武器弹药制造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占70%-90%的行业有9个(煤炭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占50-70%的行业有5个(纺织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相对优势的行业有3个(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997年,国有经济份额超过对95%的行业仍然有3个,同1995年不同的是,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同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交换了位置;占70%-90%的行业有4个(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1995年相比减少了5个,降幅达56%;占50%一70%的行业7个(煤炭来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同1995年相比增加了2个,增幅为40%;占相对优势的行业3个(食品加工业,纺织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同1995年持平,但有2个行业是由1995年占50%-70%降至占相对优势的。



2.集体经济为主的行业有所增加。1995年,集体经济份额占优势的行业有15个,到199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7个,增加了13.3%。但1997年同1995年相比,占绝对优势的行业数并未增加,增加的2个行业均是占相对优势的行业(食品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行业,有7个分布在重工业领域,其余均分布在轻工业领域。

1995年,集体经济份额超过60%的行业有10个(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占50%-60%的行业有3个(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97年;集体经济份额超过60%的行业仍然是10个,但具体行业发生了变化,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比重由60%以下提升到60%以上,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所占比重降到了60%以下。集体经济占50%-60%的行业有3个(其他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3.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行业由2个增加到5个,提高了150%。其他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的行业,1995年只有1个,1997年增加到3个;占相对优势的行业,1995年有1个,1997年增加到2个。

1995年,其他经济成分推一占绝对优势的产业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97年继续占绝对优势,其份额由57.1%增加到68.1%;1995年其他经济成分惟一占相对优势的产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97年优势更为明显,份额由38.7%增加到47.0%。

1997年,其他经济成分新增加的2个占绝对优势的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在1995年时均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产业(分别占份额的84.2%、67.1%)、1997年这两个行业国有经济的份额分别下降为37.7%和24.7%。

1997年,其他经济成分新增加的占相对优势的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行业在1995年时是国有经济占相对优势(占45.0%的份额),到了1997年,该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为34.0%,而其他经济成分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34.5%增加到36.8%。

4.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行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我们可以从1997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各行业中不同所有制成分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分析各经济成分的行业适应性以及各自的竞争力。

从总体情况看,该年劳动生产率总计为21855元/人,按劳动生产率高低的排序依次是,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为26801元/人,国有工业为22436元/人,集体工业为18974元/人。

超出行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数的,国有工业有8个行业(煤炭开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集体工业有27个行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有23个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可见,国有工业除了在少数行业效率较高外,在多数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

在河南省可比较的39个工业行业中,国有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居于第一位的有7个行业,集体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居第一位的有13个行业;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全员劳动生产率居第一位的有19个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行业1/2或接近1/2的,国有工业有9个行业(其他矿采选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集体工业有5个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有4个行业(煤炭采选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在行业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些行业的确比较适合于某一种或两种经济成分,则是无疑的。无论是国有工业、集体工业,还是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如果在某一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比较低下,就应该考虑是否尽快退出该行业的问题。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在这类行业的退出,将是非常自觉和主动的,市场机制会告诉人们怎么做。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这类行业的退出,则有一系列的“退出障碍”需要扫除。

四、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优化的原则

(一)河南省所有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成为阻碍和制约河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比重过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非公有制经济以高于公有制经济几倍的速度增长,但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仍然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较小。从1991年一1997年,河南省的公有经济(国有经济加集体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之比依次是8.70:1.30、8.50:1.50、7.78:2.22、7.62:2,3、87.21:2.79、6.5凡:3.41、6.22:3.78。应该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在逐步增长,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循作用。但是,从河南的实际情况看,非公有经济的比重仍然偏小,与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河南经济的落后,主要落后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上,落后在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份额太大上。以1997年为例,全国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值为25.52%,有关省份国有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广东省(12.65%),山东省(25.17%),福建省(11.24%),江苏省(17.65%),浙江省(9.41%),湖北省(24.13%),河北省(23.20%),安徽省(19.83%),河南省(27.6%)。河南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公有制内部国有与集体的比重不合理,国有比重过大。我省工业总产值1991年一199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0.64%,其中,国有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9.07%,集体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22.91%。集体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更大大高于国有工业的增长速度,但是,集体工业在整个公有经济中比重偏小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以从业人员为例,1991年一1997年,河南省社会从业人员由4216万人增加到4820万人,增加604万,增长14.33%,年均增长2.39%;职工人数由722万人增加到841万人,增加119万人,增长16.48%,年均增长2.75%;国有工业职工由544万人增加到603万人,增加59万人,增长10.85%,年均增长1.81%;城镇集体工业职工1991年为177万人,从1992年开始减少,到1997年又恢复到177万人的水平。由此可见,在公有经济中集体经济的比重呈缩小的趋势。

2.国有经济战线长、布局广,影响其主导作用的发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显示,河南省国有工业涵盖了除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以外的所有工业行业。国有工业分布散乱,行业集中度低,大型规模企业少,小型分散企业多,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地区经济结构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效益低,造成低效无效投资大量增加。这种状况造成国有资产整体质量不高,企业素质也得不到提高,综合实力得不到加强,国有经济缺乏整体竞争力和控制力,影响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

另据资产负债统计,当前非金融部门的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社会企业资产总额的64.0%。近年的银行贷款中,70%-80%贷给了国有企业,但同期国有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仅占全社会的35%左右。这与其资产规模、贷款比重很不相称。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3.个体、私营经济虽然近年发展较快,但仍赶不上一些先进省份。1997年,我省的个体工商户达到1800046户,比1996年增长16.31%,增幅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20.75%),在全国列第2位;私营企业为34203户,比1996年增加30.47%,增幅列全国第5位(青海省增幅236.17%,内蒙古增幅49.78%,江苏省增幅36.48%,黑龙江省增幅30.53%),但仍赶不上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的省份。1997年,居全国个体工商户前三位的是山东省、河北省、湖北省,个体工商户分别为2536206户、2479118户、1861048户。我省列第4位。但我省人口比山东省多458万,比河北省多2718万,比湖北省多3370万,所以,从人均角度,我省的差距更大。如果仍按1997年的数字。我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但我省的个体工商户只占全国工商户总数的6.31%,所以,仅从总数上看并不落后,但把人口因素加起来后,就会发现我省的差距。再看私营企业户数,1997年河南在全国列第9位,低于河北省(56141户)、辽宁省(51772户)、上海市(6942户)、江苏省(6994户)、浙江省(91800户)、山东省(76662户)、湖北省(38998户)、广东省(120320户);如果把人口因素加进去,我省的落后就更加明显了。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为960726户,河南为34203户,占全国的3.56%,比河南人口在全国的比重低1/2。

(二)优化河南所有制结构的几个认识问题

1.要正确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确切含义。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这里讲的“有的地方”绝不是一乡一村的小地方。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1995年,广东省、福建省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42.77%、46.1%,都不及本省同年其他经济成分的产值。十五大的表述实际上是对这种现状的认可。按照十五大的理论,即使一个省份这样的“地方”,不以公有制为主体,也不要紧。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态势应该是:全国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地方、产业有差异;局部八仙过海,百花齐放;中央总量调控,因势利导。具体到地方(县、市、省),在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上,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国有、集体、非公有经济各占多大比重,不能人为地设计和确定,而应在实践中检验,让实践说了算。把话说白了,各种所有制所占比重多大,不是地方党委、政府考虑的事情,而是中央政府调控的目标。我省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其他经济成分的比例,1991年为5.32:3.38:1.30,1994年为3.45:4.17:2.38,1997年为2.76:3.46:3.78。显然,我省1994年还是一个集体经济为主的省份,而在1997年,我省的其他经济成分产值第一次同时超过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在工业总产值中“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按照统计惯例和标准,进入1998年的河南省已是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省份,这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2.正确认识和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众所周知,党的十四大是用“主体”和“补充”来概括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关系的。十五大重申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没有再给非公有制划“补充”这样的“成分”,而肯定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非公有制在我国就经历了异己――补充――组成部分这样的变化,“身价”在不断提高。但是,现在仍有一些人包括有的理论家坚持认为,非公有制是公有制的“补充”地位没有改变,并说“有主体必有补充”。这是违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须知,十五大在明确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的同时,用“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范畴界定非公有制的地位,足以说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它已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分离;尽管就全国而言,非公有制处于非主体地位。但“非主体”与“补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全局中的“非主体”与局部的“主体”并不矛盾;相对而言,“组成部分”是弹性和包容性很大的用语,较之“补充”这样的判断,更符合非公有制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已形成的实际地位。

3.调整所有制结构,在国有经济方面,“放小”的任务更为艰巨。为此,有几个问题有必要反复强调:

一是“放小”的实质是实行非国有化。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各个行业是无所不在的,每一个企业只是国家这个大工厂的车间,生产和销售都服从于国家指令性计划。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可能再“包打天下”了,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小型企业,应该改变国有身份,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国有身份与其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是矛盾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是国有企业的“老板”,而国有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显然,政府是远离市场的。这些年。不少地方在“书记工程”的名义下,用行政手段搞起来的工业项目,没有几个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就是明证。大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委托获代理”的形式和相关机制解决其活力和责权利关系问题(这方面成熟的办法也不多、仍在探索中)。至于量多面广、数以万计的国有小企业,根本的出路是改变国有身份,寻找或形成新的利益主体,“降格以求”,从而与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相适应。“放小”绝不是把企业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而是“放”到市场中去,由市场竞争规则决定其所有者身份。总的看,“放小”的实质是实行非国有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二是“放小”的有效形式应由群众选择,由实践说了算。党的十五大对“放小”提出了七种具体形式。即:改组、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出售,这些形式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就某一个地方来说,“放小”采取哪几种形式,则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特点、企业状况、经营者情况、职工意愿等)出发,可以用几种形式,也可以用一种形式,还可以创造新的形式。前一段,一些地方对国有小企业采取“一卖了之”的办法,简单化,卸包袱,是应纠正的。但随之而起的一种说法也令人担心,即提出只有“资不抵债,起死无望”的企业才能出售。这也是悖理的,不负责任的。这等于“封杀”出售这一“放小”的形式。总起来说,“放小”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某一地区和企业而言,有效形式是什么,要让群众选择,在实践中探索。

三是当前影响“放小”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左”的干扰。应该认识到,计划经济的思想和“公有即国有”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些地方出现的层层抓大,一些同志对国企改制中正常的资产变现惊呼为“国有资产流失”等,一再提醒我们,“放小”’也是一场革命,“左”是阻挠“放小”的主要思想倾向。只有革了“左”倾思想的命,“放小”才能顺利进行。

(三)调整和优化河南所有制结构的若干原则

1.效率优先原则。效率优先的实质是生产力优先,哪一种所有制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应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予以倾斜和保护,反之,就应进行调整和收缩。

河南省1998年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合计为25496元/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24138元/人,集体企业为25766元/人,股份有限公司为24415元/人,私营企业为30445元/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为55097元/人。按照劳动生产率高低依次排序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原因形成的企业冗员过多,为了社会效益而在一些重要行业和部门进行布局等,因此,仅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这一点就认为国有经济不如其他经济成分,进而主张全面非国有化,是片面的、缺乏足够根据的。但是,也不能把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统统归结于历史原因和布局的特殊性。应该看到,国有经济定位失准,不加区别地在所有工业行业和门类布局,由此导致“盘子”过大、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与国有经济的功能相悖,是目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仍以河南省1998年为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部分一般性工业部门效率非常之低,已失去竞争能力和存在的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8所示。



从表18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其一,在所列出的13个工业部门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劳动生产率要低得多(一般是其1/2甚至1/8),处于显著劣势地位,由于主客观原因,可以预见,这种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其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不在微观层次,不要再无休止地在企业班子建设、内部管理等问题上大动干戈,应该从宏观布局和国有经济功能定位上进行检讨,否则,就不能解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效率都低,并且低得多,一句话,我们的失误在宏观错位而不在微观管理;其三,这13个工业部门,占河南省39个工业部门的1/3,并且多数属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在这样的行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而国家所有的产权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财产约束不像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那样强,政企难以彻底分开,难以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换句话说,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不及非国有经济,因此,在竞争性部门,国有企业往往不及非国有企业特别是非公有企业那样具有市场竞争力。在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国有经济的布局未作战略性的调整,没有及时从竞争性的部门退出来,再加上从计划经济中继承下来的种种沉重的历史负担,使得竞争性部门中许多国有企业遇到了巨大困难。面对严酷的现实,理智的选择是,坚持“有进有退”的方针,使国有经济尽快从这1/3的工业部门退出或基本退出,进而加强国有经济应该发挥核心作用的部门。

2.强省富民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356.6亿元,居中西部之首,在全国的位次由改革开放前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完成工业增加值1742亿元,居全国第6位;财政收入实现208.2亿元,列全国第7位。但从总体上看,河南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居于全国后列。比如,全省人口为全国的7.5%,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8年为1330.56亿元,为全国的4.7%;财政收入为全国的2.1%;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为全国的4.5%、4.3%、4.9%、4.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781元,是全国平均值7479元的77.3%,列全国第2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4.05元,是全国平均值2161.98元的86.2%,列全国第19位。这些数字说明,发展经济,强省富民,是摆在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强省富民这一根本目标相比,所有制结构居于从网的地位,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以有利于强省富民为准绳。

坚持强省富民原则,对于各市地来说,就是要在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前提下,不惟“成分”,不看“门第”,把最能带动本地发展的所有制成分作为支持和扶持的重点。全省各市地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如表19所示。



从表19可以得出如下认识:其一,一些市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其他经济成分,如郑州市、新乡市、三门峡市;也有一些市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生产率是比较高的,如濮阳市、洛阳市、许昌市、安阳市、漯河市、驻马店地区、济源市等。各市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凡劳动生产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应继续大力发展;凡属于基础性、公益性、先导性产业的。应予以保留,并通过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其经济效益;凡属于布局不合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尽快退出。其二,从总体上看,全省集体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但各市地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三门峡市集体企业劳动生产率为46865元/人?年,高于该市国有企业1倍多,也大大高于其他市地的集体企业。平顶山市集体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6449元/人?年、在全省各市地中最低,同时也低于该市其他经济成分。从全省总体上把握,集体经济有突出的优势和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具体到各市地,由于产业构成不同等因素,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应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刀切。其三,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劳动生产率偏低,有的市地股份有限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其他经济成分,如三门峡市只有8697元/人?年,商丘市只有10596元/人?年。对这种状况应作全面分析,一方面说明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在所有行业和地区“一股就灵”;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资产占有和经营形式,其发育和成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的效率较低是暂时的,由于其机理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因而应总结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如周口地区劳动生产率为48894元/人?年),从总体上把这种经济形式作为发展的重点。其四,私营经济、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无论就全省而言,还是具体到各市地,劳动生产率一般是比较高的,这说明,非公有经济在我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应不限比例和速度,加快发展。

3.市场适应与选择原则。就是说,在河南这样的内陆欠发达地区,除了关系国计民生、列入国家“抓大”范围、由中央政府直接布局和控制的少数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外,其他所有企业都应按照市场竞争原则来定位其“成分”,决定其取舍。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河南省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有10450个,其中,亏损企业2390个,占2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356个,其中,亏损企业1254个,占37%;集体企业有5151个,其中,亏损企业769个,占14%;股份有限公司为358个,其中,亏损企业101个,占28%;私营企业有1109个,其中,亏损企业112个,占10%;外商及港澳台企业有438个,其中,亏损企业166个,占37%。亏损企业比例最高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均为37%。由于后者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规则会自发地对其进行调节。真正的困难在于,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大量亏损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怎样减少行政保护,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通过产权改革,重塑自我。另据统计,1998年河南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为55.09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38.89亿元,占70%,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

从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有两组数据可进行比较。一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指标(用“国有”代表),另一组是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指标(用“全部”代表),详见表20。

表20 不同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比较 (1998)(单位:%) 
总资产贡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产负债率 产品销售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国有5.81 全部7.56 国有0.45 全部2.66 国有7.30 全部67.26 国有97.74 全部97.17 国有1.08 全部1.39 

从表20可以看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不如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一些核心指标如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差距较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于其他经济成分的经济效益,这与某些行业的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不适应有直接关系,也再次说明了部分国有企业应尽快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

坚持市场适应与选择的原则,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国的县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县也都兴办了一批国有企业,但一般属于“五小”工业和零售、饮食服务业,并且规模较小、结构雷同。这些年,不少地方对县办国有企业进行了以“民营化”为特征的改革,效果十分辨显。河南省在今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对面广量大的县(市、区)办国有企业,应坚持“放小”和“民营”化的走向,让市场竞争规律对企业的“成分”做出选择。

4.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贡献原则。河南省作为中西部的重要省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对全国的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河南省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国有企业,在全国512家重点企业中河南有22家,洛阳石化总厂、安钢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平煤集团年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40亿元。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要把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发展作为重点之一。应当明确,在公益性、政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部门,国有企业能够发挥其特有的、难以为非国有企业替代的功能。从国有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个大局出发,对于全省相关的国有大型企业,必须全力予以支持和保护。

从地方发展和地区稳定考虑。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利税贡献、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供就业的状况,应作为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依据。(1)利税。1998年,河南省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251.7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税为132.47亿元,占52%;非国有经济成分利税合计为119.26亿元,占48%。(2)职工平均工资。1998年,河南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31.01亿元,其中,国有单位为299.76亿元,占69%,非国有单位为131.25亿元,占3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781元,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经济成分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6204元、4258元、5976元。(3)从业人员。1998年,河南城镇从业人员为932.45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494.82万人,占53%,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437.63万人,占47%;乡村从业人员为4067.15万人,其中,乡镇企业职工为508.23万人,占12%。这些情况表明:其一,在一定时期内,国有经济对全省的财政收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保证较高的就业率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要与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积极而稳妥地进行。其二,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利税、城镇就业人员接近全省的一半,职工工资总额占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近1/3,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经济对市场竞争的环境比较适应,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也比较高,因此,应把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省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其三,乡镇企业在我省农村经济中起着支柱作用,乡镇企业职工总数已超过城镇国有单位的职工总数。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乡镇企业,对稳定农村经济,推动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