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类 > 文章详情

湖南自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论文 “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2018-08-02 17:48:40
来源:湖南自考网
“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张应杭
内容提要〓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在农民占绝对多数人口的现实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农业人

口素质的现代化问题始终具有最根本性的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农民特有的那一份深沉的“

安土”心理,即对乡土的过份依恋心理对农业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障碍。这个障

碍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安土”心理中极易在人格塑造中形成一种保守性性格,缺乏开拓

创新的进取心;其二,在“安土心理中也易在人格中形成一种自大的封闭性格,这种封闭性

格主要表现为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作者认为,改革这种“安土”心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

要国家进行国民教育中进行一种“发展”观教育。为此,必须反对目前知识界一些人对农耕

文化中因“安土”而衍生的稳定、平和品性的天真赞美。这种赞美之所以是天真,是因为它

缺乏现实基础,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副业需要中国农民在人格品性中摈弃“安土”心态,而培

养一种永远的进取精神。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

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

为现代化的国家,而现代人格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它的发展能力(Ability

of development)。”①本文基本认为这种观点。亦即是说,在人的生存能力中适应与发



这两大问题上,作为现代化对人格心态的要求,我们无疑更应注重人的发展能力。众所周知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在一个农民人口占绝对多数的现实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农业人口素

质的现代化问题始终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本文将以此为问题背景,反思一下我国农民的“安土”观念以及这一观念对农民人格现代化

的影响。
二、中国农民的“安土”心态及其成因
胡适在谈及中国农民的心态时曾有过如下一段论述:安于自己耕作的土地,天旱了,只会求

雨;河决了,只会拜金龙大王;风浪大了,只会祷告观音菩萨或天后娘娘。……②胡适的

这一观点,虽然带有那个批判时代所特有的偏见情绪在其中,但他对中国农民的这一“安土

”观念的揭示无疑是给人以警策与启迪的。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社会,而这一社会的必然特性就是定著安居,故对乡

土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因而与西方文化不同,乡土情谊就深深地灌注到中国文化之中。而

这一特种对中国农民人格心态的影响就表现为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沉淀了挥之不去、却之又

来的“安土”观念。故《周易·系辞上》称,“乐天知命,故不能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礼记》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

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③这里所述的“土”就是指人

们休养生息的土地。 孟子荀子等尔后的一大批思想家也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土”对人安身

立命处世应变的重要作用。故孟子称“诸侯之三宜:土地、
人民、政事”④;而荀子则认为“无土则人不安居 ,无人则土不守。……故土之与人也

,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⑤。后世称这种“安土”观念为儒家的乡土之教。儒家

的这一乡土之教可以说是中国这个农业民族的“安土”观念在理论形态上的涵括。
在儒家这一“安土”观念的规范和影响睛,中国农民的确形成了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执著

、强烈而又深沉的乡土心态。这表现中国广大的农民文化观念中,土地甚至有了强烈的宗教

色彩。“天、地、君、亲、师”构成了四方百姓极广泛的信仰。不仅如此,土地的这一生物

之功、载物之德,使中国历代上至圣贤明君、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产生虔诚的景爷崇拜之情。


我们理解,中国农民这一“安土”观念的形成,从其历史文化背景上分析,至少有如下一些

原由:
第一,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经常和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与人类社

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自然的生存条件不同就使得不同民族在内在气质和心态品性方面有了极

大的差异。马克思就曾谈及地理环境对形成“商业民族”和“农业民族”的重大影响作用

⑥。我们中华民族属典型的大陆型的农民民族。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生活在东亚大陆上,东

临茫茫沧海,西有无垠的沙漠戈壁,西南则被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阻隔,东临大

海难以跨越,因而陆上和海上交通不利,唯有本土内部有极大的回旋空间。这样的地理环境

从消级的方面说,一方面析易造成了中国农民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从而滋长固守内地的收缩

封闭意识;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安土”的即在本土上自生自长的

,很少受外部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这样,在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开形成了一种安土的封闭意识。相反,海洋民族由于其生存环境是岛或半岛,生存空间相对

狭窄,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相对缺乏,就使得他们更多地要与外国介进行流动式的交往,才能

生存和发展。游牧民族也有类似的情形。所以这些民族在这种地理条件风熏水染中,使得他

们在生存和发展能力上一般要强于以安土居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民族。
第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大陆农业民族,其最主工的生产方式就

是自然经济,普列汉诺夫曾对延期经济有过如下的论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每个既定的

经济单位都可以用各自经济的产品来满足自己几乎全部的需要”;“既然每个既定的经济单

位满足它自己的产品,那么它同其余世界的往来就是完全漠不害心的”⑦。这样一种自级

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中国农民总是把“安土”视为最经世的选择、从而必然对外界的交往及

其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往往是漠视的,人格心态由于沉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但却是自

足的生活方式中,所以其认知、情感、意志诸因素也就在这个“安土”观念中而变得封闭迟

滞了。这就正如一些学者在对我们这个农民民族生活主式所作批评时所指出的那样:“自我

满足,不寻求突破封闭格局,只求简单自保自存。于是自下而上,自小而大,处于一种非自

觉或自觉的意识中,封闭性生存便成了生活的一种形式。”⑧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而且

民族生存能力的封闭性与封闭的自然经济相互影响,导致了一种消极的循环,从而对农民性

格的塑造产生了极为消级的影响。
第三,封建的专制制度。恩格斯论及封建专制制度时曾经提出过一个思想,即专制制度与封

闭的“安土”式的生存方式是互为条件。“作为政治力量的因素,农民大多数场 合下表现

出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隔绝状况的冷漠态度……是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⑨。因

格斯揭示的这种情开无疑也是对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下一役农民性格的最真实的描述。在这

样的封建专制下,农民的性格自然只能是封闭的、内向的和隐蔽的。人类具有的那种自然

、对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必然要从中被戕灭,因为每个人只能把自己的内心隐蔽起

来,才能求得生存。由“安土”而延伸出来的安于封闭式的生存现实,安于封建统治的现状

,也就自然而然了。而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自然也就在这个对封建专制的惧慑和惶恐中被封

闭,从而变得麻木了。
上述三方面的内容,构成我们理解我国农民安土心态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即是说,从地

理环境上看,我国农民在人格心态上具有大陆性民族所特有有封闭性;从生产方式的状况年

我国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使每一个成员因缺乏交往和流通而使生存能力的强化丧失

了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因素;而漫长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则加剧了这种安土封闭的心态。
三、“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人格造就的消级影响
毋庸置疑的是,“安土”观念作为适应性的一种生存能力,其影响作用也曾是积极的,它甚

至直接构成中国农民吃苦耐劳这一坚韧品性形成的精神支柱之一,而且“安土”观念以团体

凝聚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其作用也是积极的。但倘若我们从现代化所要求的发展能力这一

角度审视“安土”观念,那么我们随即可以发现,这一观念对中国农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是

消极的,特别是一旦“安土”观念成为农民一种太执着的情感寄托之后,其对发展能力的消

极影响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按照我们的理解,这种消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安土”观念中所形成的一种保守性格,是发展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从历史与现

实考察,中国农民普遍地视背井离乡为人生一大不幸。在民间形成并广泛传播的“金窝金窝

不如自己的草窝”之类的说法正是一个明证。这种过于固执的“安土”观念无疑在中国农民

性格的塑造中要形成一种缺乏开拓创新的保守品性,而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高显然

是一种消极的阻碍力量。由于只是固定在单调重复、悉数已尽的故土上,缺乏陌生环境的压

力和刺激,就往往容易导致在人格心态中逐渐形成一种墨守成规、缺乏应变能力的消极品格

。
第二,在“安土”观念中也极易形成一种对发展能力极为不利的封闭品性。“安土”使得人

们对乡土之内的人彼皮熟悉,能够互励、合格、相互依赖,即所谓的“远亲不如近领”、“

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等等观念,“老乡”,“乡亲”极易被认,甚至被视为是同道。

但一旦面对乡土之外的世界,则显得极为陌生,并因为这种陌生通常产生一种排斥、疏远甚

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无疑是影响中国农民发展能力提高的又一消极因素。

封闭使得他们对日益变化的外部世界一无所或知之甚少,于是夜郎自大式的自负和人云亦云

式的惰性等欠缺就必然随之而来。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因“安土”而来的封闭性以及由

此而来的乡土地方主义和帮派观念,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曾导致了极多的帮派构怨和械斗,

在我们民族文明历发展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切无疑更是要对我国农民发展能力

的提高和完善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四改变现状的一种思考:发展观教育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农民“安土”观念的途径之一是在国民教育中,从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发展观的教育。
鲁迅当年在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时就曾十分注重发展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类为向上,即发

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洒紧,惟独半死不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

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 ⑩鲁迅的这一批判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人

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一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就使得人必然在有所作为,就要有

一系列的诸如发展能力的 培养造就作为主体保障。然而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却缺乏这样一种

发展向上的精神,更多的是由“安土”而延伸出来的“安时处顺”,“知足常乐”,甚至是

“淡泊无为”。这正如鲁迅所揭露的那样,其实是“引人到死路上去”。
强调生命永恒发展的观念对于中国农民生存能力的积极影响作用是明显的。从一定程度上说

,正是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断追求,才有了世界各民族性格中诸种优良品性的造就和完

善,也才有了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等诸种能力的提高和完善。马克思说,“历史

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B11。显然,正是在这个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



的的活动中,我们使自己的发展能力得以提高和不断趋向完善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

们甚至可以认为,通过国民教育,确立生命的永恒发展观构成我国农民造就现代化人格品性

中诸如创造、开拓、进取、开放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没有对生命发展的生生不息的追

求,就没有人格品性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新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对我们农耕文化中国“安土”而衍

生的稳定、协调、平和、恬静等品性充满诗意的赞美,至少对我们民族发展能力的塑造是相

悖的。虽然,我们的现代化实践不需要这样的人格品性,我们所需的恰恰是如下这一被青年

马克思非常推崇的发展和向上的生命精神:“我的整个生活不可阻挡地奔向未来的更好的事

物”
①英格尔斯:《人之现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1971年版,第38页。
②胡适:《介绍我的思想》,转引自《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

版,第181页。
③《礼记·哀公问》。
④《孟子·尽心下》。
⑤《荀子·致仕》。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61页。
⑦《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146页。
⑧何锡章:《历史透镜下的灵魂》,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45—14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95页。
⑩《鲁迅全集》第3卷,第52页。
B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9页。
B12费希特:《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5页。
TAG标签: 湖南     本科     论文    

湖南学历提升报名热线:
蒋老师QQ咨询 QQ咨询

TEL:蒋老师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网教报名进行中,点击立即报考咨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自考生网微信公众号、客服咨询号,即时获取湖南自考、成考、网教最新考试资讯。

  • 湖南自考官方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免费拿资料

  • 微信扫一扫咨询

  • 微信扫一扫咨询

免责声明

1、鉴于各方面资讯时常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实际以考试院通知文件为准。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联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转载湖南自考生网声明为“原创”的内容,请注明出处及网址链接,违者必究!

市区导航: 长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阳市自考  |   邵阳市自考  |   岳阳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张家界自考  |   益阳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怀化市自考  |   娄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各高校,真实可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所有信息以实际政策和官方公告为准!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23047号-2